人的記憶潛能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有的人記憶力出奇的好,是因為他們能天長日久地訓練自己的記憶力,腦子中的記憶方法越來越多,結果,記憶力就越來越好。家長在幫助女兒增強記憶力時,要注意以下四要點:
豐富生活環境有生活經曆才有記憶,有的孩子年齡很小,卻因為
“見多識廣”,能記住和講述很多見聞。父母從小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給孩子玩各種顏色、有聲的、能活動的玩具,聽音樂,多與孩子講話,給孩子念兒歌、詩歌,講故事,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商店,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等等,這些都會在他們的耳聞目染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記憶力。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時會引起聯想,更容易記住新的東西。
布置識記任務培養孩子的有意識記能力,最簡單的可以從要孩子取一樣東西或傳一句話做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布置識記的任務可趨複雜,如要求記住遊戲規則,複述一個故事或講出參觀見聞等。
培養學習興趣成人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很容易記住,相反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則會強迫自己花力氣去記住它。而年幼兒童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很難記住。因此要幼兒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不能靠強迫命令,而是要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2—3歲能認識很多字,有的年紀很小就成了名家,都是因為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能孜孜不倦地學的結果。
保持自信心記憶力的好壞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訓練和提高的。父母要注意保持孩子的自信心,有的父母常罵孩子:“你什麼都記不住,一點記性也沒有,對你說了也白說。”這樣的話很傷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要了解孩子記憶的不足之處,記不牢或記不正確的原因,耐心幫助孩子,要多給予鼓勵。父母要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段,進行記憶方法的指導。
4、愛做夢的女孩
小公主們總愛編織各種色彩的故事,她們的夢通常也是斑斕多姿,她們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夢境中,並從中感受生活的魅力。
女孩在無邊的夢境中創造自己的世界,她們在聽完媽媽講述的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後,就纏著媽媽給自己找到那雙舞鞋,也要和王子結婚;看完白雪公主的故事,也會想象著自己變成白雪公主和女巫對抗的場景
想象力不僅是女孩子的安慰,也是女孩子開拓未來的一種手段,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所有的知識都有了顏色,有了味道。夢在字典裏解釋為“幻覺,虛懸、飄渺、易逝”,然而,偏卻有這麼幾個女孩子把美夢緊緊抓住,她們執著於夢境的編織,最終將幻想變成現實,獲得了人生價值的永恒。她們就是19世紀英國文壇的勃朗特三姐妹:
《簡·愛》、《呼嘯山莊》、《艾格尼絲·格雷》是勃朗特三姐妹的力作,而這些聞名於世的著作得益於她們父親從小對她們想象力的培育。她們的父親才智卓越,文學修養深厚,受父親的影響,她們也喜歡閱讀,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她們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書,於是,父親就帶著她們編故事,而且父親會時不時地對姐妹們編織的精彩故事給予肯定,就這樣,她們越來越喜歡編故事。
從1825年直到後來的5年多的時間裏,勃朗特一家的孩子們進行了一場持久的運用想象力的遊戲。在她們豐富的想象中,安格裏亞王國誕生了,為了讓這個王國有聲有色,她們又共同精心設計了王國的戰爭、政治、貴族社會以及他們的世仇和愛情。這些作品為她們三姐妹成為職業作家鋪平了道路。
想象力就是借助直覺材料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然而,現在也有為數不少的家長們擔心孩子過分沉溺在自己的夢想世界中不能自拔,而經常這樣嗬斥孩子:“現實點吧,別做夢了!”結果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殺在萌芽中,變得呆板無趣。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測驗,給我們的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分別看“0”這個圖形,問:“這是什麼?”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這麼回答,另一部分小學生則回答
是個“麵包圈”、“眼睛片”;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說了許多成人、中學生、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的東西—“眼淚”、“肚臍眼”、“圍棋”、“表”等等,讓我們不得不驚歎於他們的想象力。
難道想象力會隨著年齡遞減嗎?為什麼年齡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貧乏呢?這是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教育的失誤呢?
年齡、學識並非扼殺想象力的凶手,那些偉人、奇人不但知識淵博,也同樣想象力驚人,因為他們學習知識,卻保留著對知識的質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識的空間,於是想象力因為知識而變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們的孩子卻可能被“知識”綁住了想象力,因為成人讓他們過於相信知識,因為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想象瞬間,於是原本想象豐富的孩子變得不會去想象了,所謂“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這樣在“不用中退化”了。
孩子雖然沒有成人那麼多的知識經驗,但卻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為他們更少固定的“答案”與“思維模式”。想象力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是寬容的、放鬆的、自由的與多樣的。因此,請家長允許孩子的“奇思妙想”。
有個幼兒園中班上一節關於“雲”的課,老師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認識雲,了解雲的形成。上課了,老師向小朋友們展現畫著雲的圖,然後問小朋友:“這是什麼?”
小朋友說:“是波浪。”
老師說:“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說,“是煙。”
老師繼續鼓勵:“再仔細看看,想想,這到底是什麼?”
終於有小朋友說:“是雲。”
老師欣喜地誇讚:“對了,是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雲’。”
不去管老師最終是不是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單就這一段“啟發式”的問答,我們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對一個固定答案的追求。雖然老師在嚐試用“啟發”與“參與”的方式讓孩子來學習,但實際上,孩
子仍然在老師的控製下,在一個答案的控製下。老師對前麵兩個小朋友雖然沒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啟發其實就是對孩子“波浪”或者“煙”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賴別人對他的評價的,久而久之,孩子就隻會說老師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標準答案幹脆就不說、不想了。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周圍有太多相對孩子而“博學”的成人,很多時候,隻要孩子問,成人就會趕快回答,生怕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結果孩子習慣於得到一個“標準答案”,而懶得去思考,更不要說去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