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蕊講起了5歲那年,父母給她的一次選擇權。
5歲時,父母要她去幼兒園,但是曉蕊卻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讀小學,父母告訴她:“如果你能考上的話,就讓你去讀。”
這件事讓曉蕊明白了,自己擁有自己夢想的選擇權,她特別珍惜這次機會,開始自主地讀小學的課程,結果她真的考上了小學。
也許有的家長會反問:“照這麼說,我們應該讓女孩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
當然這不是我們的真實意圖—要知道,家長也可以有他的真實意圖,這些真實意圖也許同樣不被女孩了解—我們試圖闡述的是,家長可以靜下來,認真傾聽自己的女兒,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糟糕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女孩的積極願望:要知道,淘氣、破壞並不是女孩的本意!
當然,沒有一個家長願意看到女孩迷失方向。“你怎樣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問陷入麻煩的女孩,“以一種不給
你帶來很多麻煩的方式?”這才是女孩想要聽到的話。她隻是在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給別人帶來麻煩,更不是被潑一盆冷水。如果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被理解,就會表現出合作的態度,這將有助於家長幫助她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決定女孩未來的隻能是她內心的聲音,這個聲音將幫助女孩找到自我。正如霍華德·瑟曼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願望,它在等待、在傾聽著我們內心真我的聲音…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向導。而且,如果你不能聽到這種聲音,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有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4、為自己的“麵包錢”精打細算
楊揚7歲的時候,知道錢真是個好東西,因為她想要買零食、吃刨冰或者買連環畫,就可以隨時向爸爸要錢買,錢要來了,就可以滿足她的願望。爸爸覺得用這種方式給女兒零用錢不好,於是跟媽媽商量,想要每個月固定給她300元錢,不多不少。
當爸爸把300元錢放在她麵前時,楊揚驚訝地說:“爸爸!你幹嗎給我這麼多錢呀?”
“這是給你的零用錢,不過,這些錢可不是要你隨便亂花的,而是要你精打細算有計劃地使用,這可是你一個月的零用錢。”
“哇!我每個月要用掉這麼多的零用錢啊!”
“嗬嗬!你今天才知道呀,如果媽媽再把你買文具用品、飲食、學琴、賣衣服、買洋娃娃和看病的錢,全部加起來,恐怕會叫你吐小舌頭嘍!”媽媽站在一邊看著楊揚笑。
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零用錢”是一個最好的讓孩子學會理財的
方法。尤其是女孩子,女孩子要獨立,在經濟上獨立格外重要。“麵包自己掙,玫瑰要他買”,這也是現代女性自立自強的關鍵。然而很多家長都把女兒當成自己的“小公主”,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對“富養女”深信不疑的家長,更是如此,為了讓女兒顯得富麗華貴、氣定神閑,他們可以不惜血本,用錢來“砸”出女兒的“氣質”,結果會怎樣呢?通常會讓女兒變成窮奢極欲、不懂珍惜的虛榮女孩子,一旦失去的父母這樣的支柱,她們就變得一無是處了。
有一份問卷顯示,有56%以的家長在孩子6—8歲的時候開始給零用錢,而給孩子零用錢的方式則是:80%不定期給,20%定期給,其中每天給的占8%,每周或每月給的各占6%。
“你往周圍看看,誰請客吃飯還興AA製?”
“…”
“是學生啦,傻瓜。”
“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
“我女兒唄!”
這可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齊老師的重大發現。他寶貝女兒今年10歲,據說和小學同學在一起聚餐都實行AA製,這可把他樂壞了,說這小毛孩啥時候長的“心眼”,知道給爹媽省錢了。
孩子理財意識不知不覺中的變化,對父母來說總是一份意外的饋贈。有位家長朋友一次在飯桌上講,他兒子看懂他拿回去的工資條了,還發了一通感慨說:“爸爸每月的工資能抵農民半年的收成,農民伯伯真辛苦!”兒子清澈的眼睛讓他激動。
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多數中國家長還感到困惑和焦急:咱家的孩子是不是缺“財商”?啥時候能長個“心眼”?伴隨著家長們的種種焦慮,一種教孩子學會理財的《富爸爸·窮爸爸》一度暢銷各大城市。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在3歲左右獨立自主的意識便開始萌生,產生很強的自我欲和表現欲。到七八歲時,兒童會具有初步的推理和綜合分析能力,12歲以後這種能力得到增強並可達到知道自己進入獨
立決策和行動的程度。
我們說的“財商”是指一個人判斷金錢的敏銳性,以及對什麼能形成財富的理解。上海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少年兒童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費方麵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名牌時尚等,這都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給她錢去生活,不如讓她自己去為自己的“麵包錢”埋單。從小培養女兒的金融意識,養成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樹立她們正確、樸素的金錢觀,這將使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