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這便是我對一路行程最深刻地感受。無論是群山連綿,還是梯田滿目,還是平野一片,綠色是永恒的基調。原本因畏懼暈車而忐忑的心如何抵得住一片鮮綠的撫慰,我竟然第一次沒有因坐長途汽車而暈車,驚喜可想而知。
樹是旅途中無處不在的,無論是一望無邊的群山,還是開闊的平原,滿目都是樹,甚至村落就是一處處零散的坐落在樹林中,人們睜開眼就是滿眼的樹,頗有隱居山林的味道,但與隱士閑適的生活不同,低矮破爛的小屋,泥濘不堪的羊腸小道告訴我們村民們的生活多麼艱難。
17:13,我們到達了日照浮來山前,接我們的車遲遲未到,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出行的興致。日照的傍晚雖比濟南涼得多,卻涼不掉我們堅定真誠的熱心。
晚上七點,和實踐地的領導座談,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有自己的教室,並且受到村委的熱情招待,這使我們盡心支教的決心更加堅定。雖然睡得很擠,交通很不方便,但我們已心滿意足。
7月16日周一晴
突然從生活舒適的學校生活踏進民風淳樸的鄉間村野,總覺得怪別扭的。半夜雞唱把我從睡夢中叫醒,聽著身邊隊友均勻而又平穩的呼吸卻難以入睡。終於捱到了早晨,因暫時借住在老鄉家裏,生活上難免會有不便,涼徹心肺的井水冷得讓人打顫,卻又清爽無比,沒有鏡子,就憑感覺草草梳理一下頭發,一切能簡則簡。
孩子多固然是好事,可管理起來卻是個大問題。初中生都已經懂事了,無需費多少心思,但小孩子一多就鬧騰得不得了,整個教室秩序剛維持好,沒一會便又沸騰了,讓我們充分體驗到我們將來任務的艱巨性。這次特地為孩子們帶來的書,一放上桌便讓孩子們一搶而光,足見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據了解,之前小學根本就沒有課外書,而初中生看過課外書的也很有限,頂多也就是看看做文選(如果這也算課外書的話),教學設施很不完備,初中孩子上課沒講過普通話,小學就更不用說了,一切現狀都表明我們今後要做的還很多,我們可以做得很多,我們一定要盡量做多。
這是山東師大2006級文學院四班學生李菲的社會實踐總結,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對女孩子來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非常重要,李菲的一路實踐是一筆不小的收獲,感受到生活實在是美不勝收,社會實踐可以讓女孩們變得更成熟、更穩重。
但是,很多父母擔心,社會是個大染缸,一個沒有自製能力的孩子可能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壞,而女孩子屬天生的柔弱型,更擔心她們會被欺騙,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選擇有意義的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個融入社會的能力,
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
一位人力資源主管說:我發現很多學生或許是以前沒有參加過一些基層的工作,以至於他們拿著高學曆,卻並沒有高能力,而他們又無法放下身段和心態從基層做起,所以很多學生在剛來的時候信心十足,沒做多長時間就不辭而別,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無法適應現實的社會。
3、為女兒的未來做點什麼
19世紀末的美國,有一個愛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貧困,但母親發現了她的舞蹈天賦,就籌了一筆費用,送她去正規的舞蹈學校上學。
然而,小姑娘剛學了3次就不肯去學校了。她認為那種站在腳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於自然。這種舞蹈根本不是她想要的舞蹈。
母親聽了小姑娘的解釋,半晌沒有說話。雖然這花去了她一筆不小的生活費,母親還是決定尊重女兒的意願。她說:“如果你認為隻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體現自己,那麼就勇敢地跳下去吧!孩子,自由地表現藝術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在母親的支持下,小姑娘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條,用自由飄逸、浪漫不拘、充滿生命力和靈魂的舞姿,重新激發了觀眾對舞蹈的激情與熱愛,從而創立了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派。她就是被稱為“世界現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鄧肯。
與鄧肯一樣很早就展露自己獨特風格的女孩不在少數,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轉換了筋骨。她們摒棄了自己對夢想的獨特追求,轉而踏上那些所謂規範的道路。“你是女孩,就應該…”這樣的教育讓一部分女孩屈服,進而失去自我;卻讓另一部分女孩走向反抗。女孩們失去了什麼?
鄧肯也是幸運的。鄧肯後來回憶說:“我母親給了我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讓我學會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藝術。…現在有很多為人父母的,還不知道他們所給予兒女的教育,足以使兒女走入平凡之途,喪失創造美好事物的機會。”
曉蕊是一位優秀的新聞記者,而她在大學的時候,學的卻是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這與她現在從事的職業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得益於她對自己未來的規劃。還在大二的時候,她就聽師姐們說,對於女孩子來說,這個專業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她就決定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專業。她利用業餘時間讀了很多關於新聞方麵的書籍,這使得她畢業之後很快便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師妹們羨慕曉蕊找到了一份這麼好的工作時,她神秘地說:我早就開始規劃我的未來了。當師妹們誇她遠見卓識時,她說,其實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了我選擇。我的這一次轉變,不過是我的一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