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讓女兒成為充滿愛心的小公主(1 / 3)

“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美’。”冰心曾這樣說。正如父親會對男孩承擔起“男性榜樣”的任務,母親也需要承擔起對女孩的任務,即教會女孩:我是誰?什麼是女人?怎樣做一個女人?該如何將自己的女性潛能發揮出來?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公主。

1、讓女兒富有同情心

在家長們看來,女孩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東西做成的,女孩就像一朵小花,或美麗,或嬌弱,或嫵媚,或敏感,或細膩,她們各具魅力,但她們的成長都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更貼心的關懷。

女孩天生感情細膩,所以很有同情心,當然這個同情心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家庭如果不能給予孩子關愛,小女孩也會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和反應,若長期得不到關愛,那麼她也會變得很冷漠。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大多很冷漠,或者過度溺愛,讓孩子覺得世界都在圍著她轉。

如果你問一個小女孩:“如果你受傷了,別人對你不聞不問,你會

不會很難過?”回答通常都是“會”,這時候,家長要不失時機地對她說:“那麼,既然如此,當別人難過的時候,你應該表示同情和關愛,那樣,受傷的人才不會很難過啊!”

有一位家長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講述了一個小女孩愛護小動物的舉動:

我們的貓“白妮”就快要死了,它太老了,已經跟隨我們十幾年,我們決定讓它死在家中。它趴在院子裏幾個小時不動彈,我和8歲的女兒安妮就坐在躺椅上,一動不動地看著“白妮”,然後為它誦讀詹姆斯·赫裏奧特的書。

從安妮初生,“白妮”就陪伴在她身邊,白妮在這個家中生活的年數已經超過安妮的年齡了,看到“白妮”正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安妮不由得俯下身開始哭泣,安妮一邊哭一邊對我說:“爸爸,白妮真是一隻好貓,我會想它的,爸爸,我們別讓它死好嗎?”

安妮對動物充滿愛心,貓咪一看到她就會上去親熱一番。很高興我有一個和周圍世界如此融洽的孩子,我想,那樣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童真世界。她真心地愛著周圍的一切。對於白妮的死亡,她既心疼又難過。

我覺得她應該經曆白妮的死。我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直到她停止哭泣。我不想幫她什麼,我知道我做什麼也幫不了她,隻想和她一同度過這段時間。我希望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爸爸媽媽都很愛她。

但是,我更希望她懂得同情是女孩子的一種愛心體現。因此,她對貓咪如此,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過了一會兒,我就轉身走開,讓她和白妮在一起…

很多家庭都用孩子對動物的關愛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愛心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不少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貓、小狗、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然而在現代社會裏,也有讓父母頗為難堪的時候,就像這位媽媽在博客裏寫了這樣一次經曆:

今天在帶著姑娘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馬路邊上有一個人趴在地上,雙手卻不住地抖動,向著過往的行人乞討,身上的衣衫雖不算太破,卻也滾滿了塵土,看來不知道跋涉了多少路程一樣。

女兒奇怪地指著那個人問我,“媽媽,那個叔叔為什麼躺在路上?路上有蟲子呢!”沒等我回答,女兒又驚奇地指給我看,“媽媽,那個叔叔怎麼隻有一個腿呀?”我仔細一看,確實,那個人隻有一條腿,另一條腿的位置是空著的。原來是個殘疾人,怪不得會趴在地上呢。“叔叔好可憐啊,他沒有腿不能去吃肯德基了。”女兒在小聲嘟囔著。我想正好借這個機會培養一下女兒的同情心,讓她去送點零錢給那個人。正好旁邊有一個女的也帶著她的女兒在等車,她似乎和我的心思一樣,她正從錢包裏往外拿零錢,一毛,五毛,一塊,幾張毛票就放到了女兒的小手裏,而她女兒還嫌不夠,依舊張著手,等著媽媽再給點。我正準備也拿點零錢給女兒,讓她送去。就在這時,我看到了一直都不曾想到的事情,那個趴在地上的人從衣服下又伸出一條腿,而原來那條露在外麵的腿則蜷了起來,他用那寬大的衣服遮了起來,看起來就跟隻有一條腿一樣,隻不過是換了另外一條腿在外麵。這些細微的動作一般過往的路人是不注意的,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關注他,所以他整個換腿的過程我們都看在了眼裏,而他因為背對著我,所以沒有看到我們。

那一刻我有些目瞪口呆了,放在錢包裏的手也停在了那裏。旁邊那個女的也和我一樣,似乎不能相信眼前的情景,而她的女兒正要去送錢呢,剛邁出了一步,就被她媽媽一把扯了回來。小姑娘愣愣地站在那兒,看著她媽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而我女兒卻指給我們看,“媽媽,那個叔叔有兩個腿,那個腿在衣服下麵呢!”“哦。”一時我不知道怎麼說了,偏偏女兒還在問我:“媽媽,叔叔有腿為什麼要躺在路上?”這個..我..“那個叔叔累了,躺地上休息呢!”這樣的解釋也真是隻好騙騙小孩子。“哦!”幸好女兒沒再往下問,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和她解釋這個事情。

公交車來了,我趕緊帶她離開了。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遇見這樣的事

情了,曾經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遇到賣藝的和殘疾人我會解囊。可今天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一點同情心都蕩然無存了,更不知道這樣的轉變會帶給女兒什麼樣的印象,而這個社會能教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行走在人群中,分辨不出哪是好人哪是壞人,更多的時候還是要落入別人的欺騙中,隻是自己不知道罷了。想起女兒在給幼兒園捐款以後稚嫩的聲音:“四川的小朋友房子都碎了,給他們買個小房子住吧!”我怎麼突然就害怕女兒長大了呢,未來的世界未來的這一代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母親迷茫了。孟子說:“側隱之心,仁之端也。”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善良情感的起點。父母應該在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同時,教會她如何區分善與惡、真與假、美與醜,這樣在孩子長大之後,會客觀地分析這個世界,從而將自己的愛心、同情心遷移到對社會、對更多人的關愛上。

2、愛惜孩子善良的天性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

清朝的時候,有一姓張慣偷,被慈禧太後下旨通緝,他逃到一山上,到山村裏偷了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的食物,被發現後,老婦要告知縣衙,卻被老漢擋住了,老漢不僅不報案,每夜還把吃的做好放在門口,或不閂門戶,放在屋裏桌子上。這小偷偷順手了,就專偷這對老人。冬天到了,忽然一場大雪,天寒地凍,小偷又冷又餓,又偷到老人家裏,見到門口掛了一捆棉衣,拿走穿了,又軟又暖,十分合體,連棉靴都大小合腳。小偷恍然大悟,當夜跑去跪在老人床前,認做父親,再也不偷不摸了,耕地收獲,孝敬二老至送終入土。據說有一年慈禧路過這兒,知道此人就是當年她下旨緝拿的慣偷,成了方圓百裏的孝子以後,給老人寫了一匾“仁力無邊”刻在碑上,豎在墳頭,這件事影響了這地方幾代後

人,這一地區民風淳樸、人們和睦相處。

善良,詞典上解釋為: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善良,是一切有著美好心靈人的品質,心存害人之人的心是陰險狡詐甚至是邪惡奸佞的。心地善良也是好人的一種標準,心地善良的人是美玉的是有魅力的。麵對善良,即使是小人,相信他偶爾也會良心發現,自慚形穢。

西方有句諺語說:愛花的人是愛美的人,愛動物的人是善良的人。中國儒家的代表孟子對“仁”的解釋是:“親親、愛民、惜物。”東西方對善的理解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愛動物”,“惜物”。一個人是否有“愛動物”,“惜物”的心理素質,是可以從日常小事情看出來的:他是否善待一隻小雞,是否善待一片小樹葉…我們曾笑話和尚們說他們連踩死一隻螞蟻都不敢,並把他們不敢踩死螞蟻看做是做作,現在細想起來,其實他們表現出的是一種“側隱之心”。是啊,當你不必去踩死那隻螞蟻時,為什麼非要踩死它呢?並且想從中得到快感呢?又比如我們逢年過節要製作美餐,固然雞要殺,鴨要宰,但如果我們殺雞宰鴨時像剁冬瓜,砍白菜一樣毫無憐憫之心,那麼這個人還剩下多少“善心”就非常值得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