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心想成功,一心想我要什麼,可就是不問別人想要什麼,政治家一心想的是人民對社會管理的需要,商人一心想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需要,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尋找別人想要什麼,一心隻想自己的人,成什麼功?當你有了服務的思路,當你找到為之投入所有時間、金錢、精力的服務也就成功了。一個人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因為他服務的人數眾多,要想成功就必須服務更多人群,你必須把這個觀念深深刻在腦海裏。當你能服務到1萬顧客、10萬顧客時,你想象那是什麼結果吧,你想不成功都不可能,你的內在價值和外在的聲名、地位都在服務中提升,都在服務中傳播。
而分享心態就是希望有人與自己共享勞動成果的心理狀態。
一個人究竟能讓另一個人分享什麼呢?他可以把他自己所擁有的最富足的也最具活力的東西諸如生命、時間等都奉獻給他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他內在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作為一種財富與人一起享受。主要以快樂、興趣、知識、理解、幽默、創造,以及情感之類的東西為主,是思維活動的財富,而不是分享物質財富。分享不僅在對方身上喚起更高人格意識,而且也會喚起自身更多充滿智慧的東西,尤其是價值感。分享與給予並不完全相同,可以把給予看成分享的一種特殊形式。
最大分享是創造性成果的分享。創造基本上是個體行為,但如果你的創造不能拿出來讓眾人分享的話,不僅顯示不出創造的價值,還有可能使創造的喜悅變成痛苦,就像撿到寶的人生怕別人知道一樣,最終“寶”會要了他的命。分享就是這麼奇特,把快樂與人分享,一份變成兩份,把憂傷與人訴說,痛苦減輕一半。 別人因為你的傑出解決之道而獲利,你也需要他們的構想與見解,最終使你實現的價值更大化。如果你不願與人分享,你所擁有的就會縮小和減少。
通過以上的各種心態從而達到雙贏狀態。合作原則是成功的原則之一。由於資源分配的不平均,你要成功就必須與人合作,利用別人的資源,利用別人的智慧,同時奉獻自己的資源,奉獻自己的智慧。在合作中會出現以下幾種利益模式:
利人利己——雙贏;
損人利己——贏/輸;
損己利人——輸/贏;
損人不利己——輸/輸;
獨善其身——輸?贏?
雙贏心態就是利己利人的心態,就是為自己著想的同時又不忘他人的權益,使雙方都能受益。為雙贏而謀求兩全其美之策這種出發點是令人滿意的,雙贏心態是良性循環,會帶來長久的意想不到的利益。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他有高度的合作性,但並不是不辨是非的好好先生。李嘉誠做生意的一個根本心態就是雙贏,他一針見血地說,“商人談判談的不是語言,而是利益,你首先要想到對方的利益,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雙方都有錢賺。”
雙贏心態是達到合作的必有心態,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良好的心態有助成功
命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所以我們不要對上天有所抱怨,生活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壓力。我們不要被煩惱和壓力所控製,而是要學會去控製壓力和煩惱。如果我們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煩惱我們的,因為內心是由自己所控製的,而不是由別人所主宰的……
猶太人說,如果我們改變不了事實,那麼我們就去改變自己,改變心態吧。當你哭著沒有鞋子穿的時候,你要想一下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沒有腳。
當你處於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想一下比自己還要慘的人吧……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當你走在人生最高峰的時候,那麼想一下走在自己前麵的人吧,讓自己的心靈不會滿足……
當你在痛苦哭的時候,有人在快樂地笑,那麼讓他盡情的笑吧,因為你的痛苦不會是永恒的,他的快樂也不會是永恒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所看到的隻是表麵現象。在我國古代時期,有一位老人,有一天他家養的一匹馬跑了,鄰居來安慰他,說:“跑掉一匹馬的確很可惜。”這位老人卻說:“你怎麼知道,這匹馬跑掉不是一件好事?”過了沒幾天,跑掉的那匹馬回來了,還帶回了一群野馬,鄰居又來恭喜他,他卻說:“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他的兒子騎了一匹野馬出去,結果腿被摔斷了。鄰居又來安慰他,他說:“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過了幾天開始打仗了,四處抓人去當兵,因為他的兒子腿摔斷了所以沒有被抓去,這就是有名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活中,無論任何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麵對怎樣的環境,無論現實多麼的殘酷,這些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態決定一切……讓我們的心不再壓抑,讓它得到解脫吧。讓心靈自由地飛翔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