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馬是著名的法國作家,他在劇本《金錢問題》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商業,這是十分簡單的事。它就是借用別人的資金!”這也證明了財富是建立在借貸上的,但還是需要創造財富者有充分利用借貸的能力。
盧斯福是生活在荷蘭的猶太人,他是紮希裏耶人,從55歲時開始創業的,10多年後,已有5.2億美元的家產,曾被列入富豪榜第96位。他創業時,家裏人極力反對,沒有一個人支持他,因為家人想讓他享受清福,但他意誌堅定,步入了創業之路。盧斯福有幾年的積蓄,想把這筆錢用來投資做些生意。在他年輕時很喜歡機動車,對修理機動車也很感興趣,私下裏學習研究過,對車上的結構和零配件了如指掌,他有個要好的朋友是做機動車發動機的,他就找朋友問問發動機的生意好不好做,知道了目前發動機市場被國家級的兩大品牌所壟斷。盧斯福就意識到機動車發動機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便將創業核心指向了機動車發動機。與這樣兩個大品牌競爭,真是碰上大巫了,但他充滿了信心,決定就“背靠這兩棵大樹”。
經過一番細心的琢磨,盧斯福選好最好的一家機動車發動機廠家,指示手下將其維修部的發動機配件買過來,自己仿效裝配,組成發動機以後再出售,裝配的成本是1400美元,而裝配成成品的發動機的賣價高達1998美元。因為零部件都是名牌的,產品質量有保證,這給盧斯福免去了許多的麻煩。這樣盧斯福借助該廠家之手,迅速打開了銷路。盧斯福的發動機一上市,便被該廠家察覺,不再賣給盧斯福零配件,盧斯福采取對策,不定期地進行購買,今天派了土爾格去購買,過些日子就派樂希金去購買,再過些日子再派巴塞去購買,然後再把這些配件拿回來進行分類,做研究,盧斯福把這些配件分成是通用的、非通用的,容易買到的、市場缺乏的,該廠家生產的和非該廠家生產的一一分開來,然後與這些配件廠做谘詢,自己暗暗地研究,設計替代品。
半年之後,該廠家才醒悟過來,感到上了盧斯福的散兵購件的當了,他們也采取了相應的一些措施,但是盧斯福的機動車發動機的替代品已經研製出來了,並投放到了市場,兩年後,盧斯福靠這些替代品贏利千萬美元,為給盧斯福走向世界富豪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普利策是一位猶太人,他曾經千方百計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老板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板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複自我介紹和請求,老板從言談中發現了他的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就是在試用一年後才正式決定是否聘用他。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普利策全力投入該工作。他勤於采訪,白天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各個環節的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報道不僅真實生動,而且法律性也很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吸引著廣大讀者。老板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到了第二年,還把他提升為編輯,因此,他的收入也增多了,慢慢開始有了一些積蓄。
幾年之後,普利策對報社的工作了如指掌,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家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屬於自己的報紙。他將該報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非常善於借助他人之力,使用別人的資金,很快就度過了難關。他怎麼借用別人力量呢?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正是盯住了這個現象,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各種各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來,每天淨賺15萬美元以上。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經營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便發了財,在美國報業成了巨頭。
普利策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工資,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閑,這是他經營成功的訣竅之一。
很多猶太人都可稱作是善於借用別人之“勢”,巧借別人之“智”的高手。猶太人懂得任何事業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辦法有很多種,辦法得當,則可快捷省力。巧於“借力”,精於“借勢”,就是成功經商的一大訣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