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3 / 3)

胡雪岩初見左宗棠,帶了一份豐厚的見麵禮。左宗棠的軍營裏忙亂了好一陣,才把這份禮物收下。他給左宗棠送來的是軍糧,20萬石大米!左宗棠比自己得了金磚元寶還要高興。在饑饉和疾病肆虐的歲月裏,有錢也難買到食物,大米比金子還要貴重。

糧食無價。上一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時,把10座城門死死圍住,守軍又饑又餓。城中彌漫著恐懼的氣氛。糧食奇缺,一石米賣到100兩銀子。居民給軍隊捐錢10萬兩,卻無米可買。路邊都是餓死的人,草根、浮萍和蕉葉都吃盡了,隻好把皮籠煮來充饑。

這20萬石大米,對於楚軍,比雪中送炭還要珍貴。

胡雪岩的大手筆,把禮送到了左宗棠心坎裏。左宗棠和他聊到中午,留他吃飯,用夫人周貽端親手製作的臘肉來招待他,規格極高,賓主盡歡。

事後,左宗棠對這個藍頂商人讚不絕口。

不過,在1862年,胡雪岩跟左宗棠的交往剛剛開始,他要戴上紅色的頂子,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胡雪岩十幾年如一日,為左宗棠辦了三件大事:一是籌餉,二是購置軍火,三是打理洋務。左宗棠每次掛帥征戰,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胡雪岩始終是他的一個經濟支柱。他不但自己出錢,還勸別人募捐。左宗棠手頭一緊,立刻就會想到他。

胡雪岩腦瓜子好使,為左宗棠找到了一條籌餉的新路子:從外國商號得到一次總付的貸款。這種貸款沒有抵押,由政府擔 保。擔 保人是通商口岸的海關,審批人是各省巡撫。各省保證,在規定的期限內,一定會將款項加利息歸還給外商。

這條路子為左宗棠解決了大難題。手拿朝廷的批文,伸手向東南沿海五省要錢,那是靠不住的。各省經曆了多年的戰爭,財政非常困難,付款不可能及時。但是軍隊打仗,說打就要打,不能餓著肚子,所以先把餉銀拿到手裏,讓各省慢慢去還貸,最為穩妥。

胡雪岩還大力協助左宗棠興辦洋務。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胡雪岩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人物。購買工料,聘請洋匠,雇用本國技工,開設工藝局,左宗棠都責成他一手經理。後來開設甘肅織呢總局,也靠胡雪岩引進機器,還用胡雪岩購入的西洋新機器開鑿徑河。除此以外,部隊所有的軍營建設、軍品供應、節假日禮品采購,都由胡雪岩操辦。

籌措軍餉、購置軍火和興辦洋務,三件大事,胡雪岩都辦得漂漂亮亮。這三件大事辦好了,左宗棠和胡雪岩也雙雙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左宗棠和胡雪岩的交往,是不折不扣的官商勾結。但是,左宗棠並沒有從中牟取私利,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實。胡雪岩在國家困難時期,盡心盡力辦了實事,雖然是從中撈了不少好處,但是他支持了左宗棠收複新疆,仍然有功於國。

左宗棠是個講義氣的湖南人,他讓胡雪岩發了財還不算,還要為他到皇帝那裏請功。左宗棠先後三次為胡雪岩請賞,還會同陝西巡撫譚鍾麟聯銜出奏,要破格獎賞胡雪岩,曆數他的功勞,計九款之多。

清廷下令,賞給胡雪岩布政使官銜,賞穿黃馬褂,可以在紫金城騎馬,胡雪岩的母親還被封了一品誥命,連李鴻章都上門送禮道賀。

左宗棠與胡雪岩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左宗棠為胡雪岩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也給他提供了巨額的生意。胡雪岩為了保護民族工業,曾與法國人展開生絲大戰。可以說,在左宗棠投桃報李的幫助下,他才得已成為富可敵國的巨商,成為一時風光無限的紅頂商人。

成功的商人往往都是先做人後做生意,而做人總能做得非常到位,所以能夠廣結良緣,廣結善緣,往往能很快獲取市場信息,把握商業先機。

1992年,30歲的溫州樂清人周星增已先後在貴州工業大學和溫州大學教了10年書,但在財富上,依然一無所有。這一年的下半年,周星增決定辭職經商,改變自己在經濟上的窘境。他先是在家鄉溫州辦了一家霓虹燈廠,虧了,後來又借錢做開關、低壓電器,慢慢有了起色。到1996年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企業,也有了幾千萬元資金。當年的6月30日,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做出了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決定。周星增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決定去辦一所學校。

“1999年上海有24所民辦高校,都是退休教授辦的,沒有一點資金實力。我有教育工作經驗,又有自己的企業支撐,在資金和成本管理上比他們有優勢。加上當時上海的領導一直急於希望在本地能有幾所像模像樣的民辦高校,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另一方麵,周星增覺得一個外地人到上海辦學校,“這本身是很大的新聞”。

國家政策上開了口子,而當時並不發達的上海民辦教育市場隱藏著很多機會,周星增決定辦一所當時上海最大的民辦學校,“大規模搞起來人家就相信,這樣給學生也有一種穩定感。”

1999年7月,周星增變賣了自己在溫州的工廠、設備,還說服了兩位最好的商人朋友一起投資,一共湊起了8000多萬元,後來又找親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錢,共1.5個億注冊了上海建橋學院。

“溫州人的特點是說幹就幹,說做就做,什麼都不怕。學校什麼東西都沒批,我7月10日就買地,馬上請設計院來設計。”當時的上海因為招商引資比較困難,所以土地非常 便宜,位於浦東的康橋鎮也非常樂意周星增過來辦學校。周星增以每畝14.8萬元的價格買了200多畝土地,開始建設自己的學校。

1999年8月10日是上海建橋學院奠基的日子,儀式搞得很隆重,上海市、浙江省的有關領導和知名人士都趕過來了,周星增這一天非常開心。10個月後,占地205畝的一期工程竣工,學校也開始招生,第一學期有1300多名學生進來。

一個外鄉人在上海建了規模最大的私立學校,這使一向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上海人大跌眼鏡。

這種名聲和影響正是周星增所期望的,它不僅為建橋帶來了大批慕名而來的學生,也為周星增帶來了商業上的機會。1999年周星增剛在上海辦學校的時候,跑各種審批手續費盡周折,想到銀行貸款更是無門。而當周星增成了上海灘的名人之後,一切都變得容易起來。2000年下半年周星增在上海買了600多畝土地準備做房地產,他吸引一些新的股東進來注冊了一家公司來做。2000年30多萬元買的一畝地,現在已經漲到了200萬元。

從學校到地產,從地產再到學校,外人無法揣測1999年老周當時辦學校的深謀遠慮。但如果周星增僅僅是一個房地產商人或者繼續做他的低壓電器工廠,那他隻是湮沒在芸芸眾生裏的一個普通商人,但他做成了上海最大的民辦學校,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建橋學院為周星增帶來了名聲和影響:周星增是2003年的上海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也是民盟上海市委常委、民盟南彙區委副主委、南彙區政協委員。

人緣就是財源,做人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會做人,各種資源就會慢慢積累起來,不會做人,擁有的資源就會慢慢消失。要不然怎麼會說“人會做人,凡事可為呢?”在這個世界上,不管做什麼事情,實際上都是“做人”的延伸。有一些商人能出人頭地,都是得益於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由此建立的人際關係網絡,從而創造出了有利於自我發展的空間,努力得到別人的認可,支持和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