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2 / 3)

做人做事不要太追求完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人太完美,誰都抓不住你的把柄,哪個敢對你放心使用。有點無關大局的小缺點、小不足,別人才可以給你幫助,讓你長進步。

做一個有誌向、有勇氣、有謀略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有大誌向才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才有希望獲得大成功;沒有誌向就像無頭的蒼蠅,成功不會光顧沒有希望的頭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方向還要有勇氣實踐,目標再誘人,不敢前行的人,也會一事無成。人重要的不是有力量,而是有智慧和謀略。文明社會生存,寧鬥誌,不角力,學會用頭腦致勝很重要。

四、享受生活,勞逸有度

人所共知,水,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保持液體狀態的條件隻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讓溫度保持在0℃~100℃之間。如果溫度低於0℃,就會凝冰;如果溫度高於100℃,則成蒸汽。

由此可見,事物的質和量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有一種界限,一種限度。在這個限度內,量變不會引起質變。反之,超過了這個限度,事物就會發生質的改變。世間萬事萬物亦是如此。也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度”。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把持一個度,做到適可而止,方能超然物外。這話說來易,做起來卻難。君不見,那些貪權、貪財、貪色的人,並不是不知道權力、錢財和美色等的占有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可是他們超越了,結果弄得家破人亡。原因何在?就在於他們隻是將“度”字掛在嘴上,並不去實踐。如此,怎能不走向反麵呢?

在這裏,特別應該提示的是:自然事物的“度”的把握,與社會的人生之“度”的把握相比較,後者更難把握。特別是涉及功名利祿之類的“度”,人們往往很難做到“旁觀者清”。對有些人而言,權力、錢財、美色是他們永無止境的欲望和追求,結果往往自食苦果。而另一些人則對這些東西敬而遠之,不忘用謹慎小心與自我反思的武器來羈束它,結果快樂常伴身邊。前者沒有辨清孰重孰輕,後者乃大智之人,因而他們得以保持人生完美,令人仰慕。

賺錢為了享受,這是猶太人賺錢的目的,也是他們對於商業目的的最好詮釋。因此猶太人在經商時勞逸有度,使工作與生活兩不誤,真正體會到了人生的真諦。

在猶太人看來,沒有空閑,不會合理安排時間的人,是不會賺錢的人。猶太人認為,要賺錢,首先得有賺錢的時間,而且在賺錢中要合理使用時間,否則就等於白白浪費時間。人的一生是短暫而又漫長的,許多人成天忙忙碌碌卻無所作為;許多人整日沉迷於酒桌牌桌之間,時間被無端地浪費,這些人都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注定成不了大器。

有的人之所以是“大忙人”,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辛苦地工作,為賺錢而忙碌。按照猶太人的生意經,該忙的時候就要忙,否則沒有效率。但是,“忙”與“閑”是相對的,學會“忙裏偷閑”,生活才是豐富多彩的,會生活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因此,猶太商人常常是“大閑人”。

猶太人視時間如金錢,他們在做生意時會客觀而若無其事地談論自己和別人的壽命:“先生,今年70歲了吧,大概還可能再活到5~10年左右。”這對於其他任何民族來說,若初次見麵就談這種“不吉利”的話,一定會遭到對方的白眼。而猶太人卻很坦然,他們認為人生下來以後就注定要死,不必對死畏之如虎。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就意味著知道自己還能賺多少錢。猶太人活到老賺到老,他們對死的態度是客觀和冷靜的,一旦知道還能活幾年,就會抓緊這幾年享受和賺錢。

由於猶太人小孩從小就接受“自主”教育,所以猶太老人也不可能依靠子女贍養,隻有自己賺到了錢,安逸的生活才會有保障。同時,他們又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的人。

猶太人認為,一個人不思考事物本質時,絕對摸不清人生的方向;而一個人如果老是走捷徑的話,他就不會得到真才實學,更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

因此,猶太人認為,應該適當地鬆弛一下自己緊張的心情,放下一切工作,去思索一些問題,譬如:自己為什麼會誕生到這個世界上?負有什麼使命?

何謂人生的目標?這是種最基本的思索,即使永遠無法求得答案,也會加強一個人的思維深度。

同時,人還應該學會放鬆自己,學會去休息。生活緊張,有很多人常常為了努力工作,而逐漸遠離自己本來所應擁有的生活。猶太人認為,乍見之下,“忙碌”似乎是一種勤勉,其實不然,忙碌並不是一味地值得稱讚。

為此,猶太人最大的生活特色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重視假日。在以色列,猶太人有許多假日,遍布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常常把度假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假日裏,猶太人不談論有關工作的事,不思考有關工作的問題,不閱讀有關工作的書,也不從事有關工作的計算,全身心地娛樂、放鬆。

在假日裏人們可以訪問朋友,把工作拋諸腦後,可以彼此交談人生觀,人生以及藝術……父母與孩子相處,查看孩子們的作業,詢問他們在學校中學到什麼,或者約好友或者帶全家周遊各地,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在猶太人心中,工作對人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隻工作,而不知休息的話,他們會失去了人性。因此在假日裏,他們能真正脫離所有工作的羈絆,全身心地休息。

猶太人知道“如何休息”,所以他們擁有一個豐富的人生。

人際關係影響你的“錢程。”

紅頂商人胡雪岩曾說過:“商道即人道”。對商場來說,人脈資源是一種潛在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潛在的財富。人脈越豐富,賺錢的門路就越多,人脈檔次越高,你就賺得越快、越多。

胡雪岩是一個在人際關係方麵花了大心思的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大商人,根本原因隻有一個:他找到了軍政靠山,和官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胡雪岩特別善於鑽營官府,籠絡官員。他對王有齡的仕途注入了一筆投資,後來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王有齡最困難的時候,他偷偷從自己所在的錢莊裏拿了500兩銀子給他進京趕考。硬投資雖然隻有500兩銀子,軟投資則是無可計量的。他在王某身上押上了自己的前程,因為他被趕出了錢莊。這個投資,可謂傾其所有,是一筆極大的賭注。

胡雪岩的賭注沒有下錯,王有齡果然發跡了。他在天津遇到故交何桂清侍郎,經他推薦,到浙江巡撫門下當了糧台總辦。

王有齡講良心,飲水不忘挖井人。他利用職權,不斷為胡雪岩提供方便。他官運亨通,一直做到浙江巡撫,胡雪岩也跟著大撿便宜,生意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他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王有齡覺得對恩人還不夠意思,又讓他當了江西候補道。

王有齡在任湖州知府期間,讓胡雪岩代為經理湖州公庫,創辦絲行,用公款扶助農民養蠶,然後就地收購蠶絲,運往杭州和上海,脫手變現,再把本金歸還浙江省的藩庫。說白了,就是挪用公款周轉生意,自己賺取利潤,但本金還是歸還公家。

王有齡去世以後,胡雪岩經過一番思量,發現左宗棠是文武全才,樹大好乘涼,比他以前的靠山王有齡不知強了多少。他沒有太多猶豫,就開始為左宗棠效力了。

這個決心一下,就促成了胡雪岩日後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