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1)

經濟學上有一個投資乘數原理:如果一個人投資工業,用20萬元購買設備和雇傭工人,這20萬元中的一部分就流入了他雇傭的工人的腰包,不僅如此,還使得生產和銷售設備的企業家和工人也增加了收入。所有這些人拿到這些錢,要麼消費,要麼投資,要麼儲蓄,總之得有所行動。假定其中的25%用於儲蓄,剩下的75%,也就是15萬元用於購物,這15萬元又轉入了新的人群,比如家具業、服裝業、餐飲業等等。假定這新人群的儲蓄比例仍為25%,那麼又有11.25萬元投入到下一個消費領域,轉給下一個新的人群。如此循環下去,社會最後的總收益為20萬元+20萬元×75%+20萬×75%×75%+……根據數學計算,最後的結果是80萬元,是最初投資的4倍!

數學往往包含了最簡單的真理……

有一位遊客在張家界旅遊,爬山的路上看到一個在蜿蜒山路旁歇息的小夥子。他身旁放著一個背簍,裏麵裝著足足有100斤的碎石。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濕透,肩頭處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了。遊人累了趁機坐下來和他攀談起來。

從與小夥子的談話中得知,他從山腳下邁1600多個石階才到山頂的施工現場,背一簍4元錢,一天下來可以背4簍。

遊人一邊喘氣一邊聆聽,他突然想起在七星閣上的兩個土家族阿妹,她們身著民族服裝,每陪客人照一張相收取10元錢,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收入近千元,於是遊人禁不住對滿臉淌汗的小夥子說起土家阿妹賺錢的聰明。

小夥子聽完接過話頭憨憨地說:“阿妹能做的,我做不了。我隻知道如果連石頭都不背,我就一分錢也得不到。”

這位小夥子的收入靠的是體力,隻是為了活下去;而土家族阿妹賺錢憑的是腦力,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觀念的不同造就了生活的不同。

窮人在生活中喜歡憤世嫉俗,對富人的生活和處事有著極大的憤慨,總是抱怨不公平,其實,世界上不存在不勞而獲,沒有誰可以不勞,富人也要勞,隻不過看你是勞力還是勞心,不管勞什麼,都不會太輕鬆,可結果卻是迥然的。

有句俗語說:“能人靠腦子吃飯,笨人靠體力活命。”

窮人喜歡動手、賣力,但卻沒有靈活運用大腦。富人之所以會富,因為他們善於思考,有效率地做事,甚至讓幾萬人幫其賺錢,自己的大腦成為一種能帶來效益的無形資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