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創業聯盟》中有句話說:“我們不是沒有好的機會,我們是沒有好的觀念。”
窮人總在夢想著,“哼,哪天等我有錢了……”
等我有錢了,我偏打乒乓球不打高爾夫,我偏穿唐裝不穿西裝,我偏吃胡蘿卜不吃西洋參。
等我有錢了,誰發我一條垃圾信息,我回他十條,看誰煩誰。
等我有錢了,別人打電話打到我座機,我用手機回過去,別人打我手機,我按掉再回過去。
等我有錢了,我開公司開兩間,一間我當老板,一間我當員工,我想炒老板就炒老板,想炒員工就炒員工。
等我有錢了,我裝修廁所就裝修兩間,一間男廁所,一間女廁所,我想上男廁所就上男廁所,想上女廁所就上女廁所。
等我有錢了,我買襪子買兩隻,我左邊穿絲光襪,右邊穿尼龍襪。
等我有錢了,我買房子買兩棟,一棟自己住,一棟串門用,我想呆家裏就呆家裏,想串門就串門。
等我有錢了,什麼寬帶、光纖,哪個貴上哪個,安兩條,一條玩CS,一條聊QQ。
等我有錢了,去網吧想開幾台機器開幾台,開一排,一台玩,其他的地方空著,寬敞。
等我有錢了,什麼鼠標好我買什麼,買200個,一個自己用,其他的在網吧扔著玩。
偶然看到這樣一段話,不免想到了一個詞——燒包。有些人,注定是窮人,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窮在哪裏,也不知道財富的真正意義,即使有錢也不會支配、不會經營。當然,存在這種思想的人,相信他很難成為富人,錢也會對他說拜拜。
某日,收到一條類似上述思想的短信:“工作是枯燥的,賺錢是辛苦的,理想卻是遠大的,等咱有了錢,喝豆漿吃油條,想沾白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看來,這正是迎合了很大一個窮人群體的思想,熱鬧地流傳在窮人的手機之間,好像在自嘲,又好像在無力地反擊什麼。
假想一個人有5000萬元人民幣,暫時不用它,存在銀行,存定期,5年。以目前的存款利率算,扣掉稅收,5年後的利息大約是800萬元。這5年的利息夠中2次特等獎體彩了。誰能在5年裏中2次特等獎?這錢要是拿出來投資,估計還能翻上幾番吧?
於是乎,有錢人的錢會越來越多,窮人則越來越窮。
窮人總在想,自己起點太低,不來一個超常規發展,根本就抓不住財富的尾巴。總會說:連他那樣的人也能暴發,我有什麼不能?事實是,光說不練,你還真的不行!
財富是一個誘人的夢想,隻不過許多人都隻看到結果,卻把過程忽略了。財富來得太快很容易產生錯覺,以為世界上的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理所當然。於是眼光變高了,凡是不能快速賺錢的事,都覺得艱苦、乏味、不值得做。不願忍耐艱辛和平淡,也就是暴發戶大多不能長久的原因。
很多時候,暴富隻是一種偶然,而要維持這種偶然,沒有長期的修煉,幾乎是不可能的。
古時看一家人是不是大戶人家,不僅僅是看他的房子有多大,金銀有多少,更要看他的院子裏有沒有大樹。房子是可以迅速蓋成的,金銀也可以迅速聚斂,惟有樹木,無論你本領多大,它隻能一寸一寸地長,任何盤根錯節、蔭天蔽日的景象,都是歲月的積澱,因而成了穩定、深厚、持續繁榮的象征。
在當代社會,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家庭是貧是富的關鍵因素,是對金融體係的適應程度和投資致富能力的高低。
我們的父母辛苦一輩子,也就攢下幾萬元錢,如何能談得上頤養天年?你賺的那幾十萬元又怎能安然無恙足夠將來養老之用呢?
成功的富人都知道,投資技巧最多隻能給投資者帶來算術級數水平的投資收益差別,而投資觀念的更新則有可能帶來幾何級數水平的財富效應。一個勤勞的人更需要學會錢生錢的遊戲,做勇敢的投資者,做理性的投資者。
所以說,窮人需要的不是光喊口號,而是要轉變觀念,學會像富人那樣思考,總結自己、完善自己,將夢想落到實處,力氣用在刀刃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