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別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句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隻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的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還有,並不是天下的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衝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裏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作“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製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麵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誌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這些就是在兒女輩跟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聖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孔子從來不要求人們必須怎麼做。宰我不願意守三年喪,孔子說一年你心安則為之,也沒什麼。他更不會要求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以後的人,你必須怎麼做。他隻是提這麼一個建議,但是這個建議對很多兒女來講,意味深長。
什麼叫作“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衝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的衝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裏不高興,兒女心裏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衝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舍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老習慣嗎?”這種話我們幾乎都會說。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去外邊下館子,你老舍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麵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曆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麵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麵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裏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曆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