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麼樣才能“知人”呢?孔子說,你看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這話什麼意思呢?
“視其所以”,從一開始你要看到他為什麼這麼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於他在做什麼,而在於他的動機是什麼。
中間“觀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經過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麼。
最終是“察其所安”,一個人做一件事,什麼叫結束或者沒結束?不在於一件事情物理過程的終結,而在於他的心在這個結果上終於安頓了嗎?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猶未盡,他還要做;有些事情沒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說,雪夜訪戴,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到了朋友門前,我可以不敲門就走,因為我的心已經安了。
所以看一個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發展過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頓。這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視其所以”;再給我們一個過程,“觀其所由”;最後給我們一個終點,“察其所安”。那麼就會“人焉廋哉”,人還往什麼地方去藏起來呢?“廋”,就是藏匿的意思。
當你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的分析,你說這個人還怎麼能藏起自己的真實麵目呢?這個人的心你就弄明白了。
孔子不光告訴你“知人”很重要,他還告訴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靜止的一點上考察一個人的言與行,不能斷章取義認為誰說什麼話了,所以他是個什麼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觀其行不單在於一個結果,更在於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看起來都大同小異,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每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千差萬別的。
同樣是吃飯,有些人是為了充饑,有些人是為了美食;同樣是睡覺,有些人是為了休息,有些人是為了做夢。
每一個人的動機都不相同。
你要從他的行為背後去追究真正的原因。說得再進一步,你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呢?
孔子告訴我們,你要去看一個人的過錯,因為每個人的過錯最終都是可以歸類的,叫作:“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論語·裏仁》)“黨”,就是結黨營私的“黨”,在這裏指歸類,每個人的過錯都是可以歸進某一類的人所犯的錯誤。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作:“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裏仁》)你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就教給我們更進一步的方法,不僅要我們看每一件事的過程,還要去看看這個人的過錯何在。
大家都知道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比如,扶老攜幼,實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實很多的社會基本價值是趨同的,但你去看,人的過錯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過錯裏最見人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知人”呢?孔子說,你看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這話什麼意思呢?
“視其所以”,從一開始你要看到他為什麼這麼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於他在做什麼,而在於他的動機是什麼。
中間“觀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經過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麼。
最終是“察其所安”,一個人做一件事,什麼叫結束或者沒結束?不在於一件事情物理過程的終結,而在於他的心在這個結果上終於安頓了嗎?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猶未盡,他還要做;有些事情沒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說,雪夜訪戴,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到了朋友門前,我可以不敲門就走,因為我的心已經安了。
所以看一個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發展過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頓。這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視其所以”;再給我們一個過程,“觀其所由”;最後給我們一個終點,“察其所安”。那麼就會“人焉廋哉”,人還往什麼地方去藏起來呢?“廋”,就是藏匿的意思。
當你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的分析,你說這個人還怎麼能藏起自己的真實麵目呢?這個人的心你就弄明白了。
孔子不光告訴你“知人”很重要,他還告訴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靜止的一點上考察一個人的言與行,不能斷章取義認為誰說什麼話了,所以他是個什麼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觀其行不單在於一個結果,更在於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看起來都大同小異,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每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千差萬別的。
同樣是吃飯,有些人是為了充饑,有些人是為了美食;同樣是睡覺,有些人是為了休息,有些人是為了做夢。
每一個人的動機都不相同。
你要從他的行為背後去追究真正的原因。說得再進一步,你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呢?
孔子告訴我們,你要去看一個人的過錯,因為每個人的過錯最終都是可以歸類的,叫作:“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論語·裏仁》)“黨”,就是結黨營私的“黨”,在這裏指歸類,每個人的過錯都是可以歸進某一類的人所犯的錯誤。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作:“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裏仁》)你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就教給我們更進一步的方法,不僅要我們看每一件事的過程,還要去看看這個人的過錯何在。
大家都知道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比如,扶老攜幼,實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實很多的社會基本價值是趨同的,但你去看,人的過錯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過錯裏最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