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和李遠是北京一名牌大學的大一新生,住在同一間宿舍,2002年同時考進該校自動化專業。由於都是外地學生,對北京不很熟悉,有緣分到同一宿舍,二人十分重視和珍惜,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他們互相尊重,常常一起討論學習,生活上也相互幫助。有一次朱華生病了,李遠送他去醫院,並請假在醫院照顧,病情好轉後,朱華回到宿舍養病,李遠恢複了正常的學習,但他並不放心朱華的身體,告訴他不要出門,多休息,每日三餐李遠都主動為朱華送飯到宿舍,朱華需要換洗的衣服,李遠都一一代勞,每天上課回來,李遠總是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為朱華補習功課,二人的感情逐漸加深。另一方麵,在李遠遇到困難的時候,朱華也總是主動幫助。二人都把對方當做自己的鐵哥們。然而,這種要好的關係在三個月後卻開始出現危機。李遠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尤其喜歡拿熟人來逗樂,時常諷刺和取笑別人,但這些都是無意的。他的這個特點在他們二人認識的初期並沒有表現出來,但是隨著關係的加強,相互了解的程度加深,李遠也常常拿朱華開玩笑。起初朱也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李遠是沒有惡意的,相互諷刺逗樂、有說有笑是相互熟識、關係較好的表現,偶爾他也拿李遠逗逗樂。但是,朱華事實上並不喜歡這種非惡意的相互指責、逗樂、挖苦,久而久之,他開始不適應。可李遠卻依然如故,盡管在朱華遇到困難時他仍舊熱情相助、悉心照顧,急人之所急,但在二人都沒有遇到困難,關係似乎很好的時候,李遠則缺乏這種移情換位的思考,他沒有發現朱華的心理變化,依然相互開玩笑,甚至更為過分。有一次朱華上課遲到了,李遠幫他占了座位,當他到達教室後,李遠說剛剛發下作業了,但沒見朱華的本子,問是不是他沒交作業,朱華一聽十分著急,因為他確實是交過作業的,於是課後去找課代表詢問,懷疑是課代表在上交作業的途中弄丟了,課代表說記不清楚了,朱華十分生氣,憤憤而歸。但他回到宿舍,發現他的作業本在書桌上,其中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豬,你的作業本我幫你拿回來了,課上老師下發的,剛才都是逗你的??”朱華見此既驚喜又氣憤,李遠何苦要做出這樣的事呢?朱華難以接受,但事後他並沒有對李遠發火,因為他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他懂得忍耐,明白“操之在我”的道理,“如果你自己不傷害自己,別人不可能傷害你”。於是,他每次都麵帶微笑地應對李遠的玩笑。
可是,在期中考試之後的一天,因為一件小事,那天李遠回到宿舍發現自己的書桌上水杯倒了,水浸濕了書本,就問朱華是不是他把水杯碰倒了,朱華聽後深感冤枉,不客氣地和李遠吵翻了??朱華利用“操之在我”的方法,控製了自己的情緒,維係了他和李遠的關係,但好景不長,最終因為一件小事仍舊導致關係破裂,緣何朱華“操之在我”失靈了呢?
學習之道在於悟,關鍵在於理解理論的精華、本質,而不隻是流於闡述理論的言辭。應用是鞏固理論認知,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素質的手段,同時也是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即運用理論來指導自身的活動,包括行為活動和情感活動。學習是應用的基礎,應用是學習的目的,理論的應用存在條件約束,不能拋開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千篇一律地應用。理論應用的最終效果與理論學習的領悟深度有關,領悟得越深,理解得越透,應用也就越順,學習不僅僅在於領悟本質,還要在領悟本質的基礎上聯係應用環境,發散思維,活學活用。
操之在我不是逆來順受。
對任何思想的把握都可分為學習和應用兩個層次,對操之在我的把握除原理學習之外,還必須聯係實際應用環境,靈活變通,加深理解和認識;否則,就容易偏激,最終得不到好的效果。案例中朱華“操之在我”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而導致二人感情決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對“操之在我”的認識不深,生搬硬套而導致的。
單純忍耐不是操之在我
在所有不愉快的情緒中,憤怒是最難擺脫、最不容易控製的,憤怒是最具誘惑性的負麵情緒。因為人在發怒時,易於失去理智,讓人覺得不可理解,從而容易破壞良好的人際關係。案例中朱華因為一件小事而勃然大怒,自然會讓李遠感覺到莫名其妙,深有委屈之感,自然彼此決裂也在所難免。對於領導者而言,盛怒之下還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悲憤交加,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怒而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結果被吳將陸遜以火攻之,火燒連營40裏,慘遭失敗。同時,發怒尤其是暴怒,有損於自身的身心健康,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置周瑜於死地,即說明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