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事,叫自信; 第二種,相信自己沒能力不去做事,也是自信,兩種狀態你都坦然處之;第三種,自己的能力在身逢絕境的時候會爆發出潛能。
認識自信
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人如果自己不相信自己,別人就更不可能相信你。成功學告訴我們成功是有公式的:成功=想法+信心當受到外界壓力或外界不承認的時候,比如說:談判時別人(故意)指出你一些很不重要的缺點(以打擊你),在公司有時出現的冷嘲熱諷(如這個事怎麼做成這樣,而事實上你已經在客觀條件的允許下做到了最好),你是否對自己的能力提出懷疑,從而出現不自信?基於情商的自信是在正確認識自己和理解別人的前提下獲得的,因此是有堅實基礎的自信。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但。
拒絕領獎的薩特說:“一個人想成為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如果你認為自己被打倒了,那麼你就真的被打倒了。如果你想贏,但是又認為自己沒有實力,那麼你就一定不會贏。如果你認為自己會失敗,那麼你就一定會失敗。如果你不認為自己聰明,那你就不會成為一個聰明人。如果你不認為自己心地善良,即使他人認為你是一個善良人也無濟於事。勝利始於個人求勝的意誌和信心,勝利者都屬於有信心的人。一個不能說服自己能夠做好所賦予任務的人,不會有自信心。
事物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的看法影響。不要把自己想成一個失敗者,而要盡量把自己當成一個贏家。人生來沒有什麼局限,無論男人或女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沉睡的巨人。不要自我貶低,我們都有力量變得強大。
自信—就是要從點滴的進步開始。自信—就是要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勇於改正。自信—就是要為自己鼓掌加油。自信—就是勇敢地麵對失敗,百折不撓。自信—就是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閃光。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對自身發展充滿希望。
自信的三種理解
人不自信,誰人信之?
自信產生吸引力。
生活因為熱愛而豐富多彩,生命因為自信而瑰麗明快。
事實上我們對自信的理解是:自信是一種心態,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非能力的信任和潛能力的信任。
能力自信
自己能做的事,就相信自己能做,勇於將自己的能力體現出來,該出風頭時就出風頭,不懼人言。
這種自信是保證將自己的能力正常而充分發揮的前提,是自信的第一個層次。如果你擁有這份自信,又沒有任何外界影響,那麼你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做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
非能力自信
自己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坦然處之,不會覺得自己不能做就低人一等,更不會影響自己對有能力事情的自信。你是圍棋高手,卻沒有必要因為象棋不行而自卑。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做的事,而人又是社會的,總會有人對你的非能力之事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評價,甚至是抵毀。這時人往往會受到打擊,會由於對自己非能力的不自信,而導致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認為自己窩囊,什麼事情都不行,要避免這種暈輪效應的發生。
一件事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因素。而事實上你隻要具備其中做好關鍵性因素的能力就可能獲得成功,而你在非關鍵因素上的非能力,並不會影響成功。但往往在外界影響下,對非能力的不自信會導致對整個事情的不自信,導致失敗。
例如:你應聘來到企業負責某項產品的市場營銷工作,你相信自己對市場敏銳的感覺和自己的理論知識,但你缺乏這方麵的工作經驗。於是,很多人在你麵前或背後說你做不好這件事,一定會失敗,因為你沒有經驗。而當這種議論更多地被你知道後,你可能開始懷疑、畏縮,信心受到打擊,而造成失敗。但事實上,你一定要具備經驗嗎?不一定:一是營銷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新,不能經驗主義,而你具備了創新的前提。雖然你沒有經驗,但你可以去學習經驗,交談或閱讀有關書目,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一個人365天都做同樣的事情,他相當於做了一次重複次,所以,如果你用心,用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學會別人一年的知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在其他方麵的經驗,可以對現在的工作有獨到的啟發。因此,沒有必要因此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