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王老師最新的散文作品集,每一篇我幾乎都是先讀手稿的,每一篇都是用工整的鋼筆字書寫的,每改一次都要重新謄寫一遍。通常一篇小文章,都要反複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如他的為人一樣總是認真細致勤勉。王老師每天總是低著頭提著小布兜騎著自行車在創作室、郵局和家裏穿梭著。他文章裏麵寫的很多事,我都知道,甚至有不少我都親眼所見,那位想去拉薩的小姑娘,那位跟丈夫結婚兩年還沒有過完一次蜜月,還有《情斷無人區》裏美麗的藏族姑娘,那位等著兵歸來的老阿媽……聽說了無數遍,我感到司空見慣,也就是那點兒事,在他卻如上好的菜,配出了美味佳肴。就如一位資深的編輯所說王老師最善於把平淡的故事講得蕩氣回腸,氣壯山河。我想這就是大家與小家的區別,也是他的作品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的筆墨著眼於史詩般地去寫,幾乎每篇散文都寫那些遙遠的時代發生的故事,如青藏公路開辟、西藏平叛逸聞……那是一份仰望生命的透視,雖寫的是軍民之間血肉相融的關係,但總不落俗套,總有那麼一種獨特讓人難以忘懷的東西。《雪山無雪》中:“我曾多次站在死亡的邊上因而也就習慣了死亡的威脅。”五名查線的女兵走了再沒有回來,因而唐古拉的每座山峰裏都有故事。粗心或狠心,反正德吉達娃老阿媽沒有理會倒在路上的兵,走進帳篷後她開始良心受到自責,徹夜為兵祈禱,在家門口用自己不多的牛糞三天三夜為遠去的兵送去溫暖。然而她仍不安,她畢竟是80多歲的人了。她在自責中,把家搬到了溫泉邊辦了一個“溫泉茶水站”,99歲那年,她三步一叩頭,兩步一撲地奔向聖地朝拜。最後沒有到達終點,倒在了岡底斯山的懷抱裏……每一個故事裏都飽含著熱淚,飽含著生活的原汁原味,鮮生生地出現在讀者麵前。這難道不是在寫人性,在寫生命,在寫人的情感曆程?這樣的故事在王老師的筆下太多了,總如跟親密的朋友談心一樣,字裏行間跳動著他的拳拳之心。他將傳說、敘事、現實來一一比照,打磨著那淒美而歎鬼神的故事。他的作品大都擁有一種蒼涼的憂傷、甚至無奈,一種從懷念或絕望中升騰起來的熱情及抗爭命運的決心。從中讓人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裏去尋找一種光的照耀。
王老師的散文有著小說的構思,散文的筆調,史詩的語言,娓娓地講著他的戰友他的親人他的故事。這樣的大散文之作一下子就與時下的應景文章區別開來。他不是把青藏當作旅遊,走馬觀花,行文草率,給人以跑馬圈之感,而是“個人生命體驗介入”,總是沉著地寫。大半年才寫一篇,字字句句來摳。
我想好文章是不怕反複讀的,讀者們隻有讀了,一定會和我一樣有這種感覺:我們自己變美了,變得純淨了,變得離高尚不遠了。
2000年7月於北京五棵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