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元好問《摸魚兒·雁邱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納蘭秋第一次知道這句令人動容的詩還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那時候看劉德華版的《神雕俠侶》看得癡癡迷迷,楊過找小龍女找了十年,十年之後,男人不過是楊過,女人不過是小龍女,一生都為這個情字牽絆,誰也不知道情為何物,悲也好,苦也罷,一切都是心甘情願。
那時候並不知道這句詩的真正涵義,隻是覺得這句詩念起來特別順口特別有味道,也特別令人動心,那種感覺就像秋天的時候看到一群大雁往南飛,看到樹葉飄飄忽忽的往下落,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時代,在傷心的時候,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在暗自喜歡一個女孩子不敢說出口的時候,這句詩就自然而然的從口中蹦了出來。
相信很多人像納蘭秋一樣,心中充盈著一股感激之情,感激一個叫金庸的大俠,在我們年少的記憶裏充滿了對金庸武俠世界的懷念,如果沒有金庸,也許我們的童年和少年會單調許多,更感激金庸大俠把一句句優美的古典詩詞帶給了我們。
正如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這是一個誰也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金庸大俠給不出,多年以後,納蘭秋知道了元好問,知道了這句詩出自元好問之手,可是元好問也沒有給出一個令我們信服的答案。
也許,有些問題根本不需要答案。
元好問,金末元初的大才子,自古才子多磨難,成年以後,元好問像一朵浮萍一樣在動蕩的亂世裏漂泊,其間江山易主,他憤世吟詩,為官恤民,為士請願,六十七歲那年客死他鄉。
然而,元好問有一個好的童年和少年。他的身世並不卑微,身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世代為官,隻是輪到他父親的時候,官運才降下來,父親元德明屢試不中,最後不得已在家鄉當了一名普通的老師,平日裏以醇酒和詩文打發時間。
好在元好問還有一個當官的叔叔,叔叔元格是縣令,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前途,父親元德明忍痛割愛,把剛滿八個月的元好問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弟弟元格。
在繼父的撫育下,元好問衣食無憂,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詩文。繼父給他請了一個家庭教師,一個須發飄然的老先生,哪知一個月後老先生自動請辭。元格驚問,元好問得罪了你老人家還是他孺子不可教也?老先生把頭搖得像撥浪鼓,非也,非也,都不是,而是令郎聰明過人,他作的詩文連老夫都自愧不如。不是老夫不想教,實在是老夫學問有限,你需要請一個更高明的老師或者他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
繼父聽了老先生的話心中暗喜,酬謝了老先生。
那年元好問才八歲,八歲的他已經是縣裏遠近聞名的神童。
大概是十八九歲的年紀,元好問告別親眷,去並州應試。
他誌在必得。繼父也堅定的認為,元好問一定會高中。如果元好問不高中,他想不出還有誰會高中。他甚至提前為元好問準備了慶功酒宴。
可是天不遂人願,元好問的仕途和他的親生父親一樣坎坷,也許是老天要特意考驗他,就在他考試前一個晚上,他偶感風寒,四肢乏力,頭暈暈忽忽的,隻想睡覺。第二天不見好轉,病情加重,他堅持去了考場。就在他吃力的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他累趴在了案幾上。
結果可想而知,元好問落第了。
可是他並沒有悲傷,隻是稍微有些失意,因為他還年輕,因為他還有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華。
於是他買了一壺女兒紅,去秋色宜人的湖邊散心。
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船夫,搖著櫓向他靠近。
船夫說,公子,要搭船嗎?可以帶你到湖中心賞蓮花。
山水最能陶冶人的情操,也最能讓人忘卻不愉快的事情,並不缺錢的元好問爽快應許。
上了船,一壺酒,一汪水,一抹風,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酒是上等的女兒紅,他一口下去就沒了一半,並不是他借酒澆愁,實在是如果沒有佳釀其不辜負了眼前的大好美景?
飲完酒,他拿出隨身而帶的橫簫,忘情的吹了起來,簫聲悠揚而略帶一絲傷感。
不覺間已到了湖中心,一大片荷葉出現在他的麵前,盛開的花多映紅了天空。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他停止吹簫,回過頭去對船夫說,就把船先停在這兒吧,我要好好觀賞一下這些花種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