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轉瞬之間,黃庭堅就迎來了他告別少年時代以後的第一個沉重打擊。正當他們豪飲的時候,有人跑過來說,你們這群人中有三個人中了,大家一陣歡騰,可是這個人接下來的消息令大家驚詫不已,他說考前人氣指數最高的黃庭堅落榜了。
話一落地,同學們就感到非常尷尬,這是個壞消息,不應該出現在為黃庭堅慶賀的宴會上,於是他們全都低頭不語。
黃庭堅談笑自若,照樣喝酒,照樣吃肉,酒足飯飽之後,拉起同學們的衣袖,一起風風火火的跑到榜前,觀看榜上的名次排位。自始至終,黃庭堅表現出一貫的姿態,沒有讓想看笑話的人有機可乘。
那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一次落榜。
其後經過幾次順利的考試,黃庭堅如願的進入仕途。他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體驗,在新的人生旅途中,他何去何從,一切都是個未知數。
他最開始的官職不過是一個縣的主薄。對於考場上得勝歸來的黃庭堅來說,現在的狀態距離那種輔佐君王、致君堯舜的理想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於是,黃庭堅有些鬱悶。自己的一生不會就這樣消磨吧?自己滿腹的才華不會就這樣閑置吧?黃庭堅對波詭雲譎的宦海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這是一種悲劇的情調。黃庭堅的這種感覺是天生的。他的這份自省使他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危機意識,即使外部不會強加給他什麼,他的內心也會惴惴不安,他清楚的知道腳下的路是沒有盡頭且充滿泥濘的。
做縣尉沒多久,黃庭堅被任命為北京(那時候的北京是現在的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在北方邊境度過了漫長的七年。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
黃庭堅在邊地的七年生活,使他接觸到了淳樸的邊地百姓,他目睹了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麵,他曾沉醉於遍地的黃花,也曾刻骨銘心於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所有這些都使他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
人無論處於何種境況中,都要自我珍惜,生命是上天絕無僅有的一次贈與。
感謝命運之神給予黃庭堅這樣的生活態度,要不然真不知道在餘下的歲月裏,他會不會被隨之而來的打擊和煎熬所征服。
回到京都後,黃庭堅遇到了蘇軾。
蘇軾對黃庭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自古英雄相惜。真正的英雄會由衷地發出對另一位英雄的讚歎,而偽英雄和假英雄則在發出讚歎之餘,拔出那柄叫做嫉妒的匕首狠狠刺向你。
幸好這樣的事情沒有在蘇軾和黃庭堅之間上演。
蘇軾很賞識黃庭堅,認為他的詩“超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為造物者遊,非今世所有也。”
兩個具有英雄情懷的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黃庭堅成了蘇門四大學士之一,深得蘇軾的器重和欣賞。這兩個人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都主張從容和淡然的麵對生活中不可預料的意外。
可是,一場苦難正等著他們去遭遇。一切都要從一場改革談起。
那場改革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頂住強大的壓力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王安石確實是一個不朽的人物,他的變法也暫時的緩解了北宋中後期的頹勢,但不可否認,王安石的急功冒進,使得改革派的隊伍裏魚龍混雜,做出了不少傷害百姓,有違國體的事體。
一方麵王安石為了國富民強而嘔心瀝血,另一方麵投機分子希望能從劇烈的變革中獲得暴利,後者玷汙了前者的良苦用心,更破壞了改革者的聲譽。
黃庭堅對這場聲勢浩大的變法是持反對態度的。
在他眼裏,王安石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政治家。然而,很多人混入變法的隊伍,為的是獲得更大的權力,以便謀取更豐厚的利益。黃庭堅埋怨王安石用人不明,使原本一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改革變味了。
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黃庭堅過上了“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生活。
貶謫,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情調,生命可能在貶謫的過程中破繭成蝶,完成最後的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