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黃庭堅,老子平生江南江北(1 / 3)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黃庭堅·《醉落魄》

黃庭堅有一闋《念奴嬌》,詞曰: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裏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遊,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裏,歡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沒經曆滄桑,沒度過艱辛,道不得此句。

盡管如此,那臨風的一曲笛聲,足以安慰這顆飽經憂患與離別的心。這時候,恰巧有一個叫做孫彥立的善吹笛子的人在場,那悠揚頓挫的笛聲響起,黃庭堅眼中噙著淚水,陷入到痛苦的回憶中。

黃庭堅這輩子盡在委屈中度過,幸虧他善於自我調節,要不然早就憋屈死了。

黃庭堅的家世並不顯赫,他的父親黃庶雖中過進士,但仕途不順,隻做過邊遠地方的小官,而且最終死在任上,沒有給黃庭堅留下可觀的財產。

黃庭堅跟母親相依為命,他有一個藏書非常豐富的舅舅,非常喜歡他,舅舅的藏書,黃庭堅小娃可以任意的挑選閱讀。故黃庭堅的幼年在物質方麵雖稱不上富裕,但在精神方麵,絕對有自豪的理由。

黃庭堅小娃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到河邊放牛。那裏有潺潺的溪流,鮮嫩的青草,數不清的大樹相互交接形成了一道幽靜清涼的屏障。林子裏有小鳥鳴囀,溪流裏有小魚嬉鬧,牛背上有牧童吹笛,黃庭堅一生最喜愛笛聲,大概和他童年的經曆有關。

他喜歡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清風徐來,水波蕩漾,讀一篇杜甫的詩,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

在年幼的黃庭堅看來,牧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愜意的職業。周圍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牧童可以躺在軟軟的青草上放逐自己的靈魂,還可以伴著鳥兒的歌唱演奏短笛,一切世俗的東西都不染心胸,心靈的純潔一如沒有塵埃的美玉,還如清澈的溪水。

黃庭堅小娃寫了一首《牧童詩》,由衷地向牧童致以最羨慕的眼神:

騎牛遠遠過村前,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一個七歲孩童的稚嫩的雙眼,竟然看透了塵世的羈絆,淡泊名利的誌向揮灑字裏行間,竟然毫無矯情做作之態。

黃庭堅愉快而充實的度過了自己的少年。

成人後他跟隨舅舅到淮南遊學,認識了當時的大詩人孫覺,這個人很了不起,對杜甫相當有研究,在他的影響下,黃庭堅也對這位唐代的大文豪、大詩人杜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黃庭堅成了杜甫的鐵杆粉絲,談詩必談杜子美,論文必稱杜少陵。

為此,孫覺還把自己的愛女蘭溪許配給了黃庭堅。黃庭堅沒有想到對於杜詩的喜愛竟然給自己帶來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不僅如此,若幹年後,黃庭堅別開天地另創了一家江西詩派,他們奉杜甫為鼻祖,對杜甫頂禮膜拜。杜甫的詩沉鬱蒼勁憂國憂民,杜甫其人被譽為詩聖,其詩被譽為一代詩史,黃庭堅推崇杜甫,可見他自認為和杜甫在性格和命運上大有相投相似的地方。

十年磨劍,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一試霜刃;數載寒窗,為的是終有一天會獨占鼇頭。黃庭堅到了參加省試的年齡,他來到省城準備施展才華一舉成名。

那時的黃庭堅年少氣盛,考試之前遍交朋友,同學們都認為黃庭堅必然高中,如果他都中不了,別人就更不敢奢望了。

考試後,這種感覺在考生心理越來越強烈,以至於結果尚未公布,紛紛傳說黃庭堅高中了解元。同學們為了表示慶賀,在黃庭堅住的客店擺了一桌豐盛酒席。

酒席宴上,黃庭堅酒量比他中解元的消息更令人震驚,其他同學已經喝得爛醉如泥了,他依然談笑風生。他好像從未到過考場一樣,對考試結果一點都不關注,也許他的自信心太強烈了,大有舍我其誰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