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小女子,很容易知足,對丈夫百依百順。蘇軾在王弗死後的十年,為前妻寫悼亡詞《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寫的詞,但是她不怪他,一點不怪他,他寫《江城子》的時候,唯有淚千行,她看著他,也跟著垂淚。不為別的,隻為蘇軾這樣一個深情的男子。
可惜這樣一個好女子命也不長久,她陪伴蘇軾走過了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後,她追隨姐姐而去。
王閏之的死,與王弗的死一樣,帶給蘇軾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與王閏之死後同穴:“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
後來,蘇軾請了當時的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將這十張佛像獻於王閏之的靈前。
蘇軾在祭文中的願望也得到了實現,他死後,他的兒子把他與王閏之合葬在了一起。
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長久的在一起?我們常常這樣問自己,可是卻永遠也得不到答案。也許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因為感情就是一件虛無縹緲的事情。
王弗走了,王閏之也走了,蘇軾的一片心也跟隨她們而去。
他開始看破紅塵,沉迷於佛學。
可是,他本來就是一個多情的男子,而愛情又是世間最捉摸不定的東西,不是你說想要就能要的,也不是你說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愛情來了,誰也擋不住。
一個叫王朝雲的女子走進了蘇軾的生命,蘇軾對愛情絕望的心死灰複燃。
沒錯,就是那個“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王朝雲。
想來好笑,大學的時候朋友失戀,安慰他曰:“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一直以為這兩句詩是連在一起的,都是蘇軾寫的,後來才知道,蘇軾隻寫了前麵一句,後麵一句不知道是誰添上的,堪稱絕配,納蘭秋真是佩服。蘇軾的意思是,無論走到哪裏,都有王朝雲這樣的“芳草”與他朝夕相處。
她確實是芳草,十二歲的時候淪落風塵,賣唱為生。蘇軾攜妻子王閏之遊西湖,仿佛前世修來的緣,他聽到了她美妙的歌聲,他毫不掩飾的讚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兩相宜。”
心細的王閏之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把她買下,遣人送來給蘇軾當丫環,蘇軾笑納之,那一年,蘇軾剛好是四十歲的中年男子。
在蘇軾和王閏之共同調教之下,王朝雲從一個懵懂的少女成長為人見人愛的“如夫人”。王閏之臨終前把王朝雲叫到跟前,再三囑托她,無論蘇軾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離開他。她含淚答應。
王閏之走後,王朝雲實踐了她的諾言,無論蘇軾富貴或者潦倒,她都對他不離不棄。
蘇軾晚年仕途不順,王朝雲這樣一個可人兒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什麼都跟她說,高興也好悲傷也罷,他都願意跟她分享,因為她理解他,直到他心中的苦。她是醫治他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他讚美她“天女維摩”。
他被貶惠州。他的嬪妾丫環都離他而去,隻有她,一如既往的跟著他,跋山涉水,千辛萬苦的來到了當時可以稱之為天涯海角的惠州。
後來,她死在了惠州。蘇軾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邊築“六如亭”,從此,蘇軾心如死水,未再續娶,五年後,他也跟著王朝雲的腳步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