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刺蝟還很大膽,紈絝子弟他敢刺,朝廷命官他也敢刺。
在一艘船上遇到朝廷命官韋貽範,看他穿著官服,滿嘴官腔,對船夫指手畫腳的很不順眼,於是羅隱就大聲說:“哪裏來的大官?我羅隱用腳丫子夾筆寫出來的文章都比你好,不信,我們比試比試?”韋貽範氣得吹胡子瞪眼,從此記住了這個叫羅隱的狂妄之徒,並懷恨在心。
韋貽範把這件事當作笑料告訴了他的同僚們,很快羅隱又在朝廷出了名,當然依然不是美名,而且這樣的出名對他的仕途是致命的打擊。
就在這一年,羅隱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第二次第一個交卷。
唐昭宗看了羅隱的答卷,覺得不錯,打算錄用他,就在這時,韋貽範背後捅了羅隱的刀子,他拿出羅隱曾經寫過的一首詩《華清宮詩》:“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說羅隱諷刺了唐玄宗,唐昭宗一聽,二話不說就把便羅隱的名字劃掉了。
這就是羅隱第二次進士考試不中的內幕,但羅隱是個堅強的人,這點挫折他還是經得起的,他依然銳氣不減,依然我行我素,他始終認為,他一定會高中的。
第三次,第三次他運氣更不好,如果說第二次他間接得罪了皇上的話,那麼這一次他直接得罪了皇上。
那一年正好趕上大旱,唐昭宗束手無策,隻好祈求於神靈,命法師做法求雨。之後雨並沒有如期到來,唐昭宗命考官出了一道試題,問考生們如何防治雨旱災害。羅隱看到這樣的題目,大喜,大展身手的機會來了。於是他洋洋灑灑的寫了萬言,不僅提出了他對防治雨旱災害的看法,還尖銳的指出了唐昭宗的不是,說唐昭宗求雨的做法無異於臨時抱佛腳,說雨旱災害與天地一樣共存,建議唐昭宗和大臣們勤於政事,體察民情,植樹造林,從根本上防止雨旱災害。
如果他遇到的是李世民這樣的明君,那麼羅隱的這份有點火藥味的答卷無疑是他進入仕途的敲門磚,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指日可待,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唐昭宗,唐昭宗像任何一個末代昏君一樣,龍顏大怒,在羅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叉”。
事不過三,這一次,羅隱有點沮喪了,可沮喪歸沮喪,羅隱是一個牛脾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必須接著考,他偏不信這個邪,他羅隱命中注定考不上進士。
這個邪是一位算命告訴他的,說他這一輩子與龍榜無緣。
這個算命也夠直接的,其他算命都說客人的好話,他不,因為他知道羅隱,欣賞羅隱的才學和為人。算命勸他,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呢?
可羅隱不相信命,他隻相信自己,他已經鑽進了牛角尖。
於是無神論者羅隱又參加第四次進士考試。
有些考官都已經認得他了,言語中不免冷嘲熱諷,羅隱全然不顧自己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考官的手上,考官們諷刺他,他報以百倍的傲慢。
羅隱就是這樣一個怪人,一方麵他熱衷於科舉,另外一方麵又視功名為糞土,要想讓他向那些權貴們點頭哈腰,門都沒有。他參加科舉,似乎是在玩一場遊戲,又似乎在證明,他才是大唐末年唯一一位貨真價實的才子。
有時候人不得不信命,你越和命運較真你就越不招命運待見,命運就越拿你開玩笑,折騰你,第四次,很不幸,羅隱又落榜了。
依然不是才華問題,這次落榜的原因讓我們哭笑不得,也讓羅隱自己哭笑不得。隻是一位看他很不順眼的大臣向負責批閱試卷的考官打了一個小報告,說他羅隱相貌奇醜無比,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在朝中為官呢?這樣的人在朝中為官簡直就是丟朝廷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