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自遣》
他很醜,可是他很有才。
他很狂,可是他很有才。
他十試不第,可是他很有才。
他是唐朝最後一位大才子,大詩人。
他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男人,他從來不掩飾自己說真話的欲望,他的直言犯諫隻有同時代的魏征可以與之媲美。
他是唐朝的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文章做匕首,刺向人間不平事。
他的才華深得毛主席的欣賞,他的著作《饞書》被毛主席收藏。
然而,這樣一個光芒四射的人卻生不逢時,在唐末那樣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他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坎坷,於是他隻能自我解嘲的歎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誰又能在人生得意的時候寫出這樣無奈、悲傷的詩句?
所以,我們慶幸他做了失意才子,假使他像一般讀書人一樣,在官場上渾渾噩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那麼他就不會寫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樣兩句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的詩歌來,一個我們喜歡,失意時引為知己的真性情的才子就不會存在。
他就是羅隱,偉大的唐王朝滅亡後兩年,他無疾而終。
他已經是舉人,於是他躊躇滿誌的離開家鄉杭州,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那時候的科舉考試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意義,不像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那樣,隻要你有才就不必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至少考試是公平的,無論出身,隻論才華,而到了唐末,科舉考試成了暗箱操作,你有錢你有勢,哪怕你大字不識一個,也照樣進士及第。甚至錄取的時候,完全取自於皇帝的個人喜好,他喜歡你就錄取你,不喜歡你哪怕你才高八鬥也別想及第。
羅隱的第一場進士考試,他筆走龍蛇,第一個交卷,那些考題對他來說簡直太簡單了,他甚至忍不住在答卷裏諷刺出題的官員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症。他胸有成竹的走出考場,他相信,他一定會中狀元。也隻有他一個人相信自己會中狀元,也隻有他一個人相信當時的考試是公平的,因為那時候他還很年輕,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像極了少年時期的李太白。
結果出乎羅隱的預料,自認為答卷完美無瑕的他,剛出考場的時候他想,即使中不了狀元,榜眼、探花應該沒有問題,最起碼得中個進士及第吧。可現在呢,紅榜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沒有一個是他羅隱的,他什麼也沒中,別說狀元,進士及第都沒他的份。
他想不通,他當然想不通,不是他沒有才華,不是他的文章沒有做好,這一切全是他諷刺考官的結果。
想不通的他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於是一次不中的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他決定在長安住下來,等待下一次的考試。
等待來年再考的日子,他一點也不刻苦,既不廢寢也不忘食,他太自信了,他太有才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他羅隱不會做的文章。他幹什麼呢?他到處遊玩,逛遍了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一邊逛一邊作詩,一看到不順眼的事,他就詩興大發。很快,他就在長安出了名。
可是他出的不是美名,他把長安那些紈絝子弟諷刺了個遍,那些吊兒郎當的紈絝子弟說他是一隻刺蝟,見人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