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離思》
二十四歲,元稹娶太子少保韋夏卿季女韋叢並為妻,相濡以沫七年,韋叢染病身亡,元稹內心的悲痛如浪洶湧,淚水與筆墨齊下,寫下這首悼亡妻之作,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千古傳誦。
元稹,唐朝曆史上最多情的詩人。他的多情,唯有宋朝的柳永才可以與之相媲美。
喜歡元稹,是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代,已經忘記從哪裏看到的這首詩了,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兩句就沒有理由的喜歡,那種喜歡就好比你在如潮的人流中突然看見一個令你怦然心動的陌生人。像很多多情少年一樣,當時的納蘭秋也不知道這兩句詩的作者是誰,也不知道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隻是為了賣弄風雅,在一篇又一篇的作文裏瘋狂的引用這兩句詩,也不管恰當不恰當,為此鬧出不少笑話。是為少年的無知。
多年後,看過一部叫《巫山雲雨》的電影,終於理解了元稹,理解了他在這兩句詩裏所表達的內涵與情感。
一個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血管裏流的是大漠的血,出生於亂世,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跟著母親寓居在長安的郊外,過著淒苦的生活。
一個矛盾的人,一方麵受鮮卑文化的影響,他豪邁奔放,不守禮法,不拘小節,尊重女性,渴望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麵受漢文化的影響,為了出人頭地,他又不得不收斂自己的鋒芒和個性,遵守儒家的方圓規矩。
一個天才,為改變貧困的生活,求取功名,十四歲的時候就參加了明經科考試,首戰告捷,他有點沾沾自喜,想結交當時的鬼才李賀,孰料李賀不搭理他,認為一個小小的明經有什麼資格來結交於進士出身的他?“明經及第,何事看李賀?”元稹為此羞憤不已,發誓要考取更大的功名。
在考取更大的功名之前,他寓居在蒲州的一座寺廟裏,就在這座寺廟,情竇初開的他遇見了他的初戀情人。這位叫崔鶯鶯的,後來成了他小說中才女主角。那應該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讀書之餘的元稹走出陋室,去寺外桃園裏觀賞桃花。步入桃園的那一刹那,愛情產生了。我們的崔鶯鶯,以絕代佳人的嫋嫋倩影虜獲了多情郎元稹的心,而就在崔鶯鶯不經意間回眸的那一瞬間,元稹相信,他已經掉進愛的萬丈深淵,再也爬不出來了。
鮮卑血統的他,大膽的向她表白,麵若桃花的她困於禮法的束縛拒絕了他。
一場災難發生了,一場由相思引發的災難發生了,為了她,他絕食一周。
她終於為他的愛所感動,作為一個女人,能夠得到一個男人如此的珍愛,此生何求?
於是,她向他發出愛的橄欖枝,給他寫了一首情意綿綿的約會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他如約而至,她姍姍來遲,她投進他的懷抱裏。少不了山盟海誓,少不了風花雪月。
後來的後來,他們同居了。
在這場未知結局的愛情遊戲裏,多虧了那個偉大的朝代,他們才可以愛得死去活來,難解難分。
人生若隻如初見,多好,過於完美的開始,必有一個不幸的結局,為了功名,這個曾經為愛而絕食的男人,割舍了他的愛,他離開了鶯鶯。
鶯鶯的痛苦不言而喻。淚光盈盈中,他去了,如煙花一般燦爛的愛情也去了。
對於一個多情而不濫情的男人,對於元稹,需要一個能管住他的心的女人,否則的話,他的心就像浮萍,一直飄著,不知道哪裏是他的歸宿。所幸的是,他遇到了這樣一個女人,他的心開始安靜下來,他開始好好的一心一意的愛一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