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柳宗元口頭作完這首《江雪》,想再看一眼獨釣寒江雪的老翁,然而,老翁早已不見蹤影,就連一直泊在江心的那隻小舟也不見了,這時候,柳宗元才明白,這一切隻不過是他的幻覺。
因為幻覺而寫就的千古名句,柳宗元是第一人,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他心中的憂傷和落寞是如何得深不可測。
如果沒有《江雪》,柳宗元孤獨形象是模糊的,有了《江雪》,柳宗元的孤獨形象就是獨釣寒江雪的漁翁形象了。少年時代,納蘭秋曾把《江雪》爛熟於胸,喜歡柳宗元,也是因為他這首《江雪》,每每念到“獨釣寒江雪”一句,心中總不免生出一絲難言的惆悵。隻是不明白,在冰天雪地裏,他怎麼能夠釣上魚?不釣魚他又在釣什麼?現在明白了,柳宗元不是在釣魚,他是在釣一種叫孤獨的境界。這種境界,沒有人能夠理解,隻有他一個人深知其中的滋味。
《江雪》,中國古典詩詞中,意境最為深遠的一首詩。
第二年,春暖花開時節,因為那首《江雪》給了他直麵現實的勇氣,也因為永州的山水撫慰了他受傷的心靈,柳宗元開始以一種出世的心態來看待他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一陣深刻的反思之後,柳宗元又回到了年輕時的那個意氣風發、激情四射的柳宗元。
這一次,他決定好好的做一回永州的父母官。於是他釋放奴婢,創辦學校,植樹造林,挖掘溝渠,修建廟宇,所有他該做的,所有他能夠想到的,他都做了。於是,一個全新的永州出現了,一個政通人和的永州出現了。
更讓人感動的是他為了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並最終寫出了一篇飽含血淚的《捕蛇者說》,朝廷也要為這一篇文章而酌減了永州老百姓的賦稅。這一篇文章也為免費宣傳永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還有一篇文章,為永州的宣傳做出的貢獻更大,叫《永州八記》。在此,孤獨二少,代表千萬個永州人民向柳宗元深深的鞠一個躬。
永州人民已經離不開柳宗元,可是朝廷一紙詔令讓他不得不離開他的第二故鄉,已經在那裏生活了十年的永州。據說,他離開的那一天,永州人們夾道歡送,很多老百姓都跪在地上懇求他不要離開,不要拋棄他們。其感人的程度不亞於十裏長街送總理。
但柳宗元還是離開了,客觀的說,他是帶著喜悅的心情回到長安的。長安,我離開你已經很久了,在這十年的時間裏,你是否已經把我忘記?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次朝廷詔他目的是想把他發配到更遠的柳州,那是蠻荒中蠻荒。
他絕望了,對朝廷的絕望,對長安的絕望。在長安僅僅呆了十多天,柳宗元又踏上了漫漫旅程,經過永州的時候,他深情的望著永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淚濕滿襟。
好在柳宗元是一個堅強的男人,因為他已經經曆了太多的大風大浪。
貶謫柳州的柳宗元,像在永州一樣,紮紮實實的做他的父母官,他愛民如子,實施了一係列的惠民政策,老百姓親切的稱呼他“柳柳州”。
隻可惜天妒英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客死他鄉,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全城慟哭。
為官清廉的柳宗元一貧如洗,連一副像樣的棺材都沒有,柳州的老百姓自發籌錢,為他打造了一副棺木,然後把他的屍骨送回了家鄉。
柳宗元,這樣一個血肉男人,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壯誌未酬身先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