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朱元璋就極為寵信當時的右丞相胡惟庸,甚至還縱容胡惟庸進行貪汙和結黨營私。因為朱元璋深諳胡惟庸的為人,他認定胡惟庸一定會在自己的寵信下變得目無王法。相反,當時的左丞相李善長就不一樣了,因為李善長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而這也正是朱元璋誅殺了那麼多的有功之臣,唯獨他是朱元璋最後才鏟除的一個有功之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謹言慎行的性格。所以,李善長絕對不會因為朱元璋的寵信而任意妄為。於是,朱元璋就選中了胡惟庸。
胡惟庸也不負朱元璋所望,在他擔任丞相這個職務期間,他做了許多違反國法和喪盡天良的事情。當時有許多大臣向朱元璋控告胡惟庸的罪行,但是朱元璋一直保持著隱忍不發的沉默態度,繼續寵信和縱容胡惟庸。這讓胡惟庸很得意,因為他認為朱元璋是懼怕自己在朝中擁有眾多黨羽的勢力,才會如此縱容自己,不然以朱元璋痛恨貪官的性格,早就因為自己貪汙巨款,把自己法辦了。
漸漸的,胡惟庸就起了謀逆之心,他覺得朱元璋也不過如此,自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於是,他就在私底下肆無忌憚地結黨營私並想造反。在此期間,有許多人告發胡惟庸的謀逆行為,麵對這種令古往今來的所有皇帝都敏感的問題,朱元璋還是用退讓的沉默態度來回應。麵對朱元璋的這種態度,胡惟庸變得更加胡作非為。
在幾年之後,當朱元璋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借一個很小的事件把胡惟庸解決了。那個事件就是胡惟庸的兒子意外地死於馬車之下,而無處泄憤的胡惟庸就把趕馬車的車夫給打死了。這樣的罪行相比之前胡惟庸所犯的罪行可是相當小的,但是這並不重要,因為朱元璋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借口和導火索而已。
在處置胡惟庸的過程中,朱元璋還順帶處置了許多對自己的皇位會造成威脅的有功之臣。在胡惟庸案件結束之後不久,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廢除了在中國延續了將近兩千的丞相製度。
雖然,之前麵對胡惟庸種種挑釁性的犯罪行為,朱元璋都作出了很大的讓步,完全不顧自己身為一個皇帝的威嚴。但是最終的結果對於朱元璋而言,這些忍氣吞聲的讓步都是值得的。因為他不僅廢除了那個限製自己皇權的丞相製度,而且還順帶消滅了許多潛在的威脅——誅殺有功之臣。說到底,朱元璋才是最後的贏家。
在做出讓步的時候,談判人員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不要做無所謂的讓步。每次進行讓步的時候都要換取對方相應的讓步,都要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就是說,談判人員之所以做出讓步是為了得到相應的利益,以自己做出較小的讓步來換取對方較大的讓步。
2.不要輕易表態接受對方最初的讓步,即使對方所做的做出讓步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期望,也不要輕易表態。因為對方既然已經做出讓步,那就意味著這件事情還有商量的餘地,如果談判人員推遲表明自己的態度還可以進一步引出對方之所以做出讓步的真實意圖。
3.麵對重要的原則性問題,談判人員盡量引導對方做出讓步;而在一些次要的無傷大雅的問題上,談判人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適當的做出讓步。
4.雖然已經做出了讓步,但是後來考慮到做出這樣的讓步會讓自己蒙受更大的損失,也可以在後來的談判中修改自己的這一讓步,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
5.談判過程中,雙方的互相讓步並不等於對等讓步。談判人員在做出讓步的時候,一定要謹記每次做出的讓步幅度不宜過大,這樣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讓步的次數也不宜太多,這樣會讓對方產生一種對你所做的讓步無所謂的心理。談判人員在做出讓步的時候,也一定要讓對方覺得你所做出的每一次讓步都是重大的讓步,爭取以最小的讓步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