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繼續進行選舉,在這第三輪的選舉中,被推薦的FBI成員正是胡佛的心腹。胡佛並沒有喜形於色,隻是說:“你們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做出了一個正確而偉大的決定,而美國聯邦調查局會因為你們的這個決定變得更加繁榮。”很明顯,胡佛對於這次的選舉結果表示了滿意。

表明上看來,胡佛在迫於壓力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很大的讓步,但是最終結果顯示:胡佛還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那些之前反對胡佛的人也覺得這次的選舉很民主,認為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殊不知這不過是胡佛“曲線救國”的把戲。

所以,談判人員在麵臨談判僵局的時候,不妨也主動做出一定的讓步,讓緊張的談判氛圍變得輕鬆起來。這樣既有利於談判的繼續進行,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做出讓步的時候,談判人員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讓步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小換大。也就是說做出小的讓步,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利益。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的時候,就利用了“做出讓步”的方式達到了廢除丞相製度的目的。中國的丞相製度起源於戰國時期,此後一直沿用。從這個層麵上說,丞相製度是一項深入人心的製度。盡管朱元璋是權傾天下的皇帝,但是如果貿然廢除丞相製度的話,必然會招來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對。

於是,朱元璋就極為寵信當時的右丞相胡惟庸,甚至還縱容胡惟庸進行貪汙和結黨營私。因為朱元璋深諳胡惟庸的為人,他認定胡惟庸一定會在自己的寵信下變得目無王法。相反,當時的左丞相李善長就不一樣了,因為李善長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而這也正是朱元璋誅殺了那麼多的有功之臣,唯獨他是朱元璋最後才鏟除的一個有功之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謹言慎行的性格。所以,李善長絕對不會因為朱元璋的寵信而任意妄為。於是,朱元璋就選中了胡惟庸。

胡惟庸也不負朱元璋所望,在他擔任丞相這個職務期間,他做了許多違反國法和喪盡天良的事情。當時有許多大臣向朱元璋控告胡惟庸的罪行,但是朱元璋一直保持著隱忍不發的沉默態度,繼續寵信和縱容胡惟庸。這讓胡惟庸很得意,因為他認為朱元璋是懼怕自己在朝中擁有眾多黨羽的勢力,才會如此縱容自己,不然以朱元璋痛恨貪官的性格,早就因為自己貪汙巨款,把自己法辦了。

漸漸的,胡惟庸就起了謀逆之心,他覺得朱元璋也不過如此,自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於是,他就在私底下肆無忌憚地結黨營私並想造反。在此期間,有許多人告發胡惟庸的謀逆行為,麵對這種令古往今來的所有皇帝都敏感的問題,朱元璋還是用退讓的沉默態度來回應。麵對朱元璋的這種態度,胡惟庸變得更加胡作非為。

大家繼續進行選舉,在這第三輪的選舉中,被推薦的FBI成員正是胡佛的心腹。胡佛並沒有喜形於色,隻是說:“你們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做出了一個正確而偉大的決定,而美國聯邦調查局會因為你們的這個決定變得更加繁榮。”很明顯,胡佛對於這次的選舉結果表示了滿意。

表明上看來,胡佛在迫於壓力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很大的讓步,但是最終結果顯示:胡佛還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那些之前反對胡佛的人也覺得這次的選舉很民主,認為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殊不知這不過是胡佛“曲線救國”的把戲。

所以,談判人員在麵臨談判僵局的時候,不妨也主動做出一定的讓步,讓緊張的談判氛圍變得輕鬆起來。這樣既有利於談判的繼續進行,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做出讓步的時候,談判人員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讓步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小換大。也就是說做出小的讓步,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利益。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的時候,就利用了“做出讓步”的方式達到了廢除丞相製度的目的。中國的丞相製度起源於戰國時期,此後一直沿用。從這個層麵上說,丞相製度是一項深入人心的製度。盡管朱元璋是權傾天下的皇帝,但是如果貿然廢除丞相製度的話,必然會招來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