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麵掌握企業財富密碼才能迅速致富
1.分眾上市成功源於掌握了財富密碼
分眾是2003年成立的一個廣告公司。為什麼它能在2005年7月就上市了,上市以後馬上接連做了一係列動作,把它最大的競爭對手聚眾收購過來了。在這之前,聚眾和分眾基本是分不出高低的。為什麼在分眾上市以後,聚眾乖乖地賣給了分眾?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想說明的就是,上市這個手段真的很厲害,如果不上市,分眾想收購聚眾,可能性不大。
為什麼分眾能夠實現上市?因為分眾在上市之前做了幾件事,即三次賣企業,三輪私募融資。資本密碼解決的是讓企業的利潤後麵不斷加零,而且加得越快越好。三輪私募融資,就是三次在私下市場賣企業。前文講過,私募市場賣企業資產增值的倍數,要低於上市資產增值的倍數。但是三輪私募下來,能夠讓分眾資產遠遠超過聚眾。分眾與聚眾拉開距離靠的是什麼?是分眾老板具有資本運作的思維,他掌握了資本密碼,懂得企業越賣越值錢。所以他在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拚命賣企業,先三輪私募,然後2005年7月上市,財富迅速地聚集起來。
這個新媒體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誰拿到錢以後去把與物業公司的合作談下來,然後拚命在電梯裏麵掛液晶屏。隻要有錢就能幹成這件事,能幹這事就能把市場給占領了,把市場占領了,別人就很難有機會再奪過去了。
所以說分眾傳媒的江南春在資本密碼的掌握上很厲害,懂得企業越賣越值錢,懂得先拿到別人的錢,先把市場占領了,再到資本市場去上市。他知道,企業的市值跟利潤是有關係的,由於他把市場占領了,他的利潤就增加了,利潤增加以後市值就上去了。
總結一下分眾的運營模式:分眾管理密碼掌握得不錯,選的行業不錯--新媒體行業,符合國家的政策支持;商業模式選得不錯,既能增加收入又吸引眼球,同時又能大幅度地消滅製作成本;資本密碼分眾掌握得也不錯,它能夠先去融資,把自己的企業賣掉,拿著錢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最後實現上市,獲得財富。
2.聚眾競爭失利是因為資本運作水平不足
聚眾跟分眾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一開始幹得不比分眾差,為什麼最後被收購了?管理密碼它也選得不錯,它跟分眾一樣選擇了一個不錯的行業;商業密碼它也選擇得不錯,跟分眾也一樣;但是跟分眾相比,它缺的是資本密碼,它不懂得借助資本去打倒對方,這就是差距。到最後,等它反應過來,再去賣企業已經晚了。最後它的結局是賣給了分眾。幹得好不如賣得好--聚眾幹得也挺好,但是沒有會賣企業的分眾好,最終被分眾收購。
企業幹得好才能賣得好。如果分眾行業選擇得不好,商業模式設計得也不好,分眾也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拿不著錢,也不能戰勝競爭對手。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幹得好跟賣得好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把我的“馮式企業財富理論”用分眾和聚眾的例子做了一個闡述。
對於企業家來講,融資、賣企業比生產產品、賣產品更重要。這個案例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觀點。分眾通過不斷地賣企業,最後打敗了不太會賣企業、賣得晚的聚眾。
另外,分眾上市拿到錢以後,它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並購。它並購了聚眾,又並購了框架。分眾在上市以後,拉開了並購的大幕,並購了一大堆的企業。它並購了這些企業,最後成就了一個事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分眾靠什麼走到今天?我認為靠的還是賣企業。
分眾在賣企業的同時,還做了一件事--買企業。它賣完企業以後,又買了一大堆企業,目的是把買來的企業利潤加進來,讓利潤上去,這樣它的股價也上去了,股價上去以後財富就上去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你不但要會賣企業,而且要會買企業--並購其他企業。
3.框架巧用資本運作手段實現財富擴張
框架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公司,它跟分眾、聚眾比,當時是個小不點。雖然它成立的時間並不短,但是它做得很小。到2004年,做得還不是很大,當時譚智開始接手框架。在譚智接手以後,框架才開始有了一些變化。
譚智接手以後,首先他進行了管理的變革,這跟並購也有關係,就是你要想去並購別人,首先自己的治理結構要好。治理結構好的重要標誌就是要讓管理規範化。管理規範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必須要有效運轉;第二,管理必須去家族化,不能存在夫妻檔,不能存在出納管著財務總監的情況。譚智是經他女朋友介紹與框架總經理認識的,他入主框架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女朋友辭退。為什麼要特意提一下這件事?我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做資本方麵最欠缺的就是把管理做規範。管理沒做規範,就去做資本,我認為是很危險的。這一點我一定要強調,這是譚智在做法上和多數民營企業家不一樣的地方,人家上來第一刀先“砍”自己人,把自己的人砍掉以後再砍公司的老人。一家企業想要不斷地發展,必須要換新鮮的血液,每撥人到一定程度,隻有一兩個能夠脫穎而出,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跟不上時代的,那麼這部分人必須要換掉,否則會阻礙企業的發展。這一點譚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