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我現在應該怎麼辦?”
“你現在對這件事的感覺何如?”
“痛不欲生!”
“那就再去找找他,動之以情或許還能挽救啊?”
“他現在的確還在猶豫,而且他的家人也給他施加壓力,可是我不想勉強他,萬一勉強結婚,婚後對我又不好,我豈不是更痛苦?”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你還是應該去的。”
“為什麼?”
“假如你給老板做完了一份設計,報酬是10萬元,有兩種付酬方式可供你選擇,一種是一次性付10萬元,另一種是付你15萬元,但卻要分15年給,你選哪一種?”
女子很快搶答:“我選第一種。”
“為什麼呢?”我反問。
“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天知道幾年後這個錢還有沒有?再說,到那個時候,錢也不值錢了!”
“你說得很對!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更值錢,那麼同樣的道理,現在的痛苦比未來的痛苦更痛苦。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也許沒有了痛苦,也許比現在的痛苦要輕,但現在的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再退一步說,就算你不與他結婚,但是你與他的戀愛已經在你的同學與同事中沸沸揚揚地傳開了,與他分手你能肯定找到一個對你絕對真心的人?你們倆畢竟有很深的感情基礎,就這樣放棄了實在可惜,也許結了婚,特別是有了孩子,你們會很幸福也未可知!你看很多電視電影中都有相似的情節,當初的戀人都後悔一時氣惱而斷絕了關係,以至於後來又追悔莫及,舊情重續。”
九、“萬一勉強結了婚,婚後他又對我不好呢?”
“那就又回到了前麵的原則,收益越高,風險越高。你既然想獲得高收益,就必須麵對高風險,此事古難全!”
“我明白了,杭州我不去了,直接去上海找他。”女子似乎大徹大悟!
次日清晨,車抵上海,我們相互道別。望著她的背影,我心裏沉思,不知昨夜的婚戀經濟學理論是否真的能撥開她心中的迷霧,又想,如果能讓更多的少男少女懂得一些婚戀經濟學的道理,或許他們在戀愛婚嫁的過程中就能少走一些彎路!於是,回到家中,我便整理思緒,奮筆疾書,把這篇故事整理成文章,發表在《經濟學家茶座》上,後被《青年文摘》《特別關注》等知名媒體互相轉載。
我再次強調,為了愛情不能同居的觀點非常重要,為人父母者尤其是生了女兒的父母應當早點告知自己的孩子。家庭貧困的女孩不為愛情可以同居,因為她們得到了她們需要的東西以完成學業,她們是在為未來的利益而犧牲眼前的利益;家庭富有的女孩,她們為了愛情堅決不同居,最終反而有可能收獲愛情並走進婚姻殿堂,她們是為了未來的利益而克製身體的欲望。不為愛情可以同居,為了愛情不能同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都是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二者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2.企業管理中的經濟學
在普通的百姓眼裏,經濟與管理是融為一體的,很少有人能夠區分得開,一般的書店也常常將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書籍擺放在一起,就連許多官員與企業家也很難說清它們之間的差異。
學界一般認為經濟學與管理學的主要區別在於:經濟學是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去研究資源的最優配置,鼓勵充分競爭,防止因為不公平的因素而導致企業的壟斷;管理學是從企業的利益出發,從各個不同的方麵,諸如財務、營銷、生產、人事、研發等去研究如何提升企業的壟斷,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也就是說,經濟學要實現的是社會利益最大化,而管理學要實現的是企業利益最大化。
基於上麵的理由,官員更應該學習經濟學,而企業家則應該學習管理學。但是,這種區分並不是絕對的,官員有管理學知識更能駕馭自己的部下,企業家有經濟學知識同樣更能準確地把握企業的經營方向和提高經營效率。
下麵,我以經濟學的視角來剖析一下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幾個實際問題,也許角度不同,結論別有一番風味。
案例一,經濟學應用於人力資源管理
這個例子比較有趣,雖事過境遷仍記憶猶新。我們集團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緊急實施了一項人才戰略,以高薪酬高待遇引進了一批研究生。由於這些研究生的薪酬起點較高,結果引發了一些老員工的不滿。有一個下屬公司的中層幹部前來向我谘詢(表麵上是谘詢,實際上是質詢),他問,徐總,是我們這些多年奮戰的中層幹部的貢獻大,還是新來的研究生貢獻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當然是你們的貢獻大。他再問,既然是我們的貢獻大,那為什麼我們的工資反而要低於新來的研究生呢?我旁邊的一位管理人員隨口應道,他們未來的貢獻比你們大。中層幹部不屑地答道,未來,未來他們早就跑光了。這位中層幹部說的是實話,我們招來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相當一部分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不翼而飛了,管理人員一時無語。
看到這種情況,我耐心地向他講起了經濟學的價格理論。我說我們招人過來,製訂的基礎工資並不是按照貢獻來的,而是以一個合理的價格來招攬人才。沒有優惠的工資待遇,人家研究生是不會過來的。正因為我們過去製訂的基礎工資標準太低,才導致新進來的研究生快速流失。中層幹部不服,那價格也得根據貢獻來確定,用途越大價格越高。我說,價格是根據貢獻來確定的嗎?價格是根據供需來決定的。空氣的貢獻大不大?人沒有了空氣幾秒鍾就要窒息,十幾秒鍾就得死亡,空氣賣多少錢一立方?不要錢。水的貢獻大不大?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十天不吃飯,但卻不可以三天不喝水,可水才賣三塊多錢一噸。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空氣和水固然貢獻非常巨大,但因為不稀缺,所以價格就不高。黃金珠寶對人類的貢獻遠沒有空氣與水大,甚至把它們戴在身上,反而會招來無妄之災,可是它們的價格卻高高在上,為什麼?因為稀缺。大家都認為黃金珠寶能夠彰顯人的身份,都認定黃金珠寶在通貨膨脹的年代裏能夠保值增值,所以大家趨之若鶩,要的多,產的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當然,供需在很多時候與貢獻有緊密關係,貢獻越大的人需求就越大。好比歌星與我們,歌星唱一支歌幾十萬元,而我們到KTV裏去唱歌卻要自己掏錢。道理就是歌星的歌聲更美妙動聽更能引領潮流,需求越大價格也就越高。中層幹部仿佛抓到了把柄,他說,KTV裏那些女孩子的歌聲也不怎麼美妙動聽,可我們請她來唱一晚上為什麼要付200元呢?我笑了,那200元不是她們歌聲的價格,而是青春靚麗的美少女陪你們這些50多歲老男人唱歌休閑的時間價格。我的解釋引發了辦公室在場同事的朗朗笑聲。
案例二,經濟學應用於市場營銷管理
有一種現象在房地產企業見慣不怪,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尾盤房源都是有缺陷的房子,要麼“頂天立地”(頂層或底層),要麼麵積過大,要麼房形不規則。有時候一個1000套房源的樓盤,尾盤的數量並不是個小數目(尾盤一般是指開發商賣掉了整個樓盤85%以上剩下的房源)。但是,再多數量的尾盤房源也逃不出這個規律,業內人士大都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有缺陷的房子不受顧客歡迎,難賣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經濟學並不這樣看待問題。經濟學認為,商品與價格是相對應的,當商品供不應求時說明價格偏低,當商品供過於求時說明價格偏高。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隻有不合理的價格。事實上,房地產業在給房子定價時,存在粗心大意的毛病。比如,一個6層的樓房,一般4樓價格最高,往下或往上都是每平方米相差100元(以二、三線城市為例)。這樣的價格區隔,在4樓被售出之後,消費者幾乎不用思考都會把目光盯在3樓與5樓上,而把底樓與頂樓踢出在選購範圍之外。因為,3樓與底層相比,優勢多多,無論是防潮、舒適或者陽光等,其優勢何止每平米100元?一個100平米的三樓房子隻比底層多出1萬元,消費者理所當然會優先挑選3樓。5樓的道理也一樣,它隻比頂樓每平米超過100元,一個100平米的5樓房子比頂樓隻多出1萬元,這樣微弱的價格差異,誰願意去冒著酷熱、滲漏等危險來買頂樓呢?
再舉一個例子。有時候臨街的商住樓,價格的分布除下麵二、三層的商業用途之外,一般也是按照前麵的價差規律越往上越貴。結果10層以下的賣得特別快,而越高層賣得越慢,甚至高層的大部分都被留在了尾盤銷售。在小區的高層住宅裏,用這種方法來做價格區分也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越高住得越舒適,但用這種方法來製訂臨街的商住樓的價格則顯得有些粗糙。因為臨街的商住樓既可以作為住宅,也可作為寫字樓,而作為寫字樓,低層就有它獨特的優勢,一是窗戶上麵可以貼廣告招攬生意,二是上門的客戶擠電梯不用太長時間,這對開公司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這種獨特的優勢常常被銷售部門的人所忽視,他們一般更關心房子的樓層、空間、柱網(房子中間是否有柱子)等表麵指標,很少設身處地站在客戶的立場想問題。
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製訂價格粗糙的現象,比如,臥鋪火車票的售賣就是典型的一例。在客流量正常的季節裏,如果我們要買臥鋪通常很難買到下鋪,稍晚訂票,等待我們的就隻有中鋪或者上鋪。為什麼在剩餘的票裏隻有中鋪或者上鋪而沒有下鋪呢?一般人都認為這是因為下鋪更舒適大家都願意購買下鋪而造成的,但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卻認為禍根就是上、中、下鋪之間價差太小。試想一下,假如以中鋪價格為基準,下鋪價格提升30元,上鋪價格下降30元,上下鋪的價差達到了60元(舉例而已,並非精確數據),那麼就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願意為節省60元而蜷縮在上鋪一個晚上。現實情況是上下鋪價格隻相差10-15元,買得起臥鋪票的人,誰願意為10-15元來委屈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了這樣的價差,下層臥鋪利用效率將得到提高,那些年事已高或者身體不便或者帶有小孩的人,他們就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來使用下鋪,而身體強壯身手靈巧的人就會主動地購買上鋪車票,這樣可以為他們節省可觀的乘車費用。
表麵上看,一部分房子幾年都賣不掉,是因為這些房子有缺陷不合客戶需求,是一種必然規律,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在製訂價格時沒有仔細地分析客戶需求,沒有作出合理的價格區隔所致。當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做法就是參照周邊同類樓盤製訂出正常的房價之後,對於那些有缺陷的房子則盡量拉大價差,價差要大到讓那些來買房的人對這些有缺陷的房子也心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