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一起分享經濟學的神奇(3 / 3)

案例三,經濟學應用於工程施工管理

我剛到集團公司旗下的管道燃氣公司任總經理時,業主對工程部門的投訴比較多,隔三差五就有業主直接到總經理辦公室情緒激動地慷慨陳詞。後來我了解到,燃氣公司共有八個管道安裝工程隊,由工程部門管理,工程由誰來承接安裝,均由工程部經理指派。所以,不僅業主怨氣很大,就連一些與工程部經理關係不太密切、承接工程量較少的工程隊也是怨氣不斷。

比如,公司準備給一個住宅小區安裝庭院管和戶內管,到底由哪個施工隊去做,就由工程部經理根據各個隊的實際情況進行臨時指派,在結算上也根據其實際工作量按照內部標準價格予以決算。這種方式帶來了兩個顯著弊端:一是施工隊對安裝質量和服務態度的諸多細節不予重視,因為決定他們能否繼續承攬工程的決定因素不是質量與服務,而是工程部經理個人的好惡;二是施工隊並不會想方設法注重細節以節省安裝材料或節省工序,因為安裝材料由公司統一供給,而其報酬是按標準工序對照公司既定標準統一結算的,工序越多就意味著工資越高。這一做法給公司管理帶來的弊病是質量、服務不能再上台階,而工程造價卻長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為此,我們在工程部引入了施工評分競爭製度,即由過去的內部指派改為市場競爭。改革之前,工程部經理強烈反對,理由是各個施工隊技術條件不一樣,得由他根據工程情況具體分工才能對號入座發揮所長。其他部門也覺得這樣的改革有些唐突,總擔心一些施工隊沒有條件,為了利潤會霸王硬上弓勉強接單。工程部經理反對,這在我的預料之中,因為,這項改革將削弱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其他部門也擔心,則出乎我的意料。為了消除大家的顧慮,我給大家講了一個經濟學的道理:

大家在中學時代就學過韓愈的《馬說》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就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國人將其視為至理名言,已經在中國廣為傳頌了一千多年。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千裏馬得靠伯樂來發現,沒有伯樂,縱有千裏馬也是枉然。但是,經濟學不承認這個道理,甚至認為它很荒唐。試想一下,假如我們想在一群馬當中選出一匹千裏馬來,按照韓愈的邏輯,就必須先找到一位伯樂,由伯樂來確認千裏馬。問題是,假如這個世界上有兩個自稱伯樂的人怎麼辦?按照韓愈的邏輯,那我們得去尋找伯樂的伯樂,如果伯樂的伯樂又有兩個,那我們就得繼續去尋找伯樂的伯樂的伯樂。其實,經濟學要解決誰是千裏馬的問題比較簡單,選擇好場地,製訂好規則,在公平公正的條件下,誰既有耐力又跑得快,誰就是千裏馬。大家也絲毫不用擔心那些沒有技術條件的隊伍,會為了眼前利益貿然承攬自己幹不了的活兒,因為,有長遠利益的製約,人們必定不會從事坑蒙拐騙短斤少兩的短期行為。采取了短期行為固然能夠得逞一次,但這也將意味著他從此離開燃氣公司,以後再也無工程可做,無利潤可圖。

在大家的思想統一之後,我們仔細商量了競爭製度,具體的做法是:施工之前由生產技術部組織各施工隊進行招標,並且鼓勵公司外的施工隊伍同台競爭。招標以報價、質量、服務三項綜合得分最高者中標。其中,質量分由技術部門在組織驗收時根據既定標準現場判定,服務分由與客戶直接服務的市場部根據約定規則給出。競爭機製的引入,使得各施工隊伍為了拿到更多的工程,相繼出台了許多提高工程質量和改善服務態度的具體措施,原來常見的延誤工期、與用戶拌嘴、對用戶提問不睬不理等毛病基本銷聲匿跡,工程質量和服務態度大有改觀。同時各施工隊為了使自己的報價更低,便絞盡腦汁改進安裝工藝和優化安裝工序,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那些曾經被工程部門擔心技術條件不行的隊伍,也很快就采用學習他人、聘請能手、認真仔細、加強監督等多種辦法,施工技術水平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案例四,經濟學應用於企業戰略管理

企業是否應該多元化?從世界各國企業的實踐來看,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所以,理論界對企業的多元化一般都持否定的態度。但是,有一個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既有因為多元化而倒下的企業,也有因為多元化活得有滋有味的企業,甚至有些經營狀況和發展勢頭都很好。

這使理論界陷入了一種尷尬!於是,一些人開始為企業多元化尋找理由。

成功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中國的市場變化速度太快,多一種產業可以更好地抵禦風險;因為缺少核心技術優勢,某些企業隻好以大規模製造與營銷作為自己的競爭優勢;國內市場寬廣遼闊,多元化比專業化更容易生存壯大;核心的營銷與管理能力可以複製,不相關的產業同樣可以經營得出色,雲雲。

失敗的理由也不少,比如,企業家自信心過度膨脹,辦好一個企業後便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企業上市之後突然有了大把的錢,於是企業家未經慎重思考便把錢投了出去;企業戰略不明晰,看到別人賺錢就以為自己也能賺錢,無視自己的短板與缺陷;倚重企業家的個人能力,忽略或輕視組織的複製能力,等等。

這些分析應該說都成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企業的多元化看做是企業積極主動的行為,是企業發自內心的迫切要求。然而,這種分析與我國目前的企業現狀並不完全相符,它漏掉了中國企業被迫多元化的一個基本事實。

企業要上市,可是沒有達到規定的淨資產規模不能上市,一個指標兩個企業爭著上也不行,隻好把主營產品毫不相幹的兩個企業捆綁在一起整體上市,由此,一個企業便不得不硬著頭皮多元化;民營企業原本在一個領域內幹得非常出色,可是過不了資金瓶頸或者需要更大的融資平台,自己又無法上市,隻好收購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的產業與收購企業的原主業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裏。

有的國有企業原本健康發展,可是地方領導或者希望它做大做強,或者希望它解決其他虧損企業的包袱,於是強行拉郎配,把一些勉強相關或者是上下遊的企業組在一起,美其名曰“集團公司”,所以中國的集團公司多如牛毛;對於民營企業的多元化,地方領導當然不便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許以利誘是常見的手段,或零價格奉送老企業,或低價供地,或優惠稅收,或允許其從事在別處無法開展的項目,企業輕易就能獲得行業內巨大的成本領先優勢,未有不心動的道理,盡管這些行業可能與自己原有的主業相差甚遠。

中國稍有勢力的企業,不管其主業是電子、機械,還是建築、運輸,也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鮮有不涉足房地產的。不是這些企業喜歡偏離主業追求多元化,而是無法抗拒房地產業零風險高利潤的誘惑。由於政府控製土地一級市場,土地供應相對偏少,一般居民又缺少投資的渠道,選擇購房便成了居民儲蓄保值的常規手段。雖然開發商遍地皆是,但它仍然是一個供應少需求旺的壟斷市場。不僅如此,國家的土地供應雖然名義上有各種掛牌競拍手段作保障,可是企業實際仍有辦法用遠低於市場的價格得到它。麵對一個誰能涉足其中,誰就能一夜暴富的產業,哪個不擠破頭皮往裏鑽?有錢不賺才令人費解!

壟斷行業的利潤總是令人羨慕的,盡管通信、電力、石油等行業被中央政府所控製,一般地方企業無力問鼎,但地方性相對壟斷的行業也足以使企業趨之若鶩。比如說,城市建設投資,修一條路就能得到路兩邊的商業地塊,絕無蝕本虧錢之憂慮,加入這樣的行業又怕什麼多元化的風險呢?假如通過與地方官員的溝通,能以極低的價格買下本地絕無僅有的高等級醫院,無論是技術還是設備方圓數百裏內無出其右,更有各類公費醫療定點於此,加入這樣的多元化又會有什麼風險呢?

中國企業的普遍多元化,絕不僅僅是由企業的內在衝動所造成,它與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製發育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以世界各國的企業經驗來呼籲中國企業不應該多元化的時候,其實,我們忘了中國的市場經濟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當資源的分配不是通過市場來公平競爭,而是唯權力馬首是瞻,那麼企業的趨利本性就決定了它不得不屈從於權力。多元化在中國企業屢試不爽,充分說明了多元化是企業屈從於權力,進而化權力為利潤的有效之途徑!

編後記

把性格和經濟學兩個詞語連起來,初看的確非常怪異,而這也正是本書與各類心理學和經濟學圖書相比之特別處。如果您靜下心來,打開本書,一定會慢慢被作者獨特的思維所折服,而最終認可性格經濟學的確是一門會改變人的思維,進而改變人的性格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又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於是,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的性格已經形成,難以改變,因此總是屈從於性格,讓性格掌控自己的人生,並把這當做是自己命定該有的。但是作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這是人在偷懶,是思維固化。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故,那麼他的性格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一個本來陽光開朗的人,因為出了車禍,癱瘓在床,或者截肢成了殘疾人,他的性格就可能會變得暴躁易怒、敏感脆弱。這種現象出現,表明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遇到合適的情況時,它會發生逆轉,帶來意想不到的性格表現。因此,一定有什麼內在的東西在支配著人的性格。本書就是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為您解開性格背後的經濟學原因。

人們做任何事,都受一定的內在心理支配,也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管是決定千萬人生死的大事,還是洗個手、倒杯水,都有一定的心理活動,最終都會作出某種選擇,而這個選擇一般來說都是能導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也一定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教導人如何成功的圖書,成功學成為一門很多人趨之若鶩的學科。但是很少有人從成功之人的性格入手,分析成功人士的性格跟普通人相比,有什麼獨特之處。本書用大量的實例,分析成功人士的成功跟性格的關聯,成功人士的哪些性格,可以幫助他更易取得成功呢?這後麵有什麼經濟學的原因嗎?

有的人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傾向於采用過去使用過的方式和方法,而對新理論和新方法持懷疑態度,缺乏創新精神,更沒有創新能力,導致自己陳陳相因,因循守舊。本書從分析九組常見性格入手,引導讀者用經濟學的思維改造自身性格,從而改變做事的方法,使自己更易解決問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