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我們全班說這兩段話的時候,班上六十多個人都在場,但我估計隻有我把他的話真正理解了。現在回過頭來想,這個老師的話雖然極有意義,但是,學生的理解總是有差異的,他應當為貫徹這個理念,再做一些更紮實的工作。比如,讓每個學生把課本上的公式、定理都證明一遍,把反映基礎知識的配套題目都演練一遍,然後,在講解難題或者典型例題時,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再講解一遍,這樣受益的人可能就不止我一個。到今天為止,我仍然認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為千千萬萬正在為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發愁的父母提供有益的借鑒。
大多數人的勤奮之所以難以為繼,是因為看不到勤奮的成果。看不到成果的事情,誰願意不斷付出呢?正因為勤奮能夠不斷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我的勤奮才得以持之以恒。我有一位同學,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但是,叫他上山采蘑菇卻十分精神,為什麼?因為,勤奮讀書的收益實在太遙遠,而勤奮采蘑菇的收益卻近在咫尺。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由懶惰變得勤奮,最重要的不是教育他勤奮如何重要,而是要讓他知道如何勤奮才有效果。
3.沒有正確的方向,懸梁刺股也枉然
在前麵講解執著的過程中,我曾經強調過方向的重要性。執著是指對達成一個目標的時間持續,而勤奮則是指對達成一個目標的刻苦努力。如果我們走錯了方向,執著與勤奮可能都沒有意義;相反,如果沒有走錯方向,隻要執著,即便是不勤奮,也有可能取得成功。
先給大家講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龜兔賽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但第二次賽跑和第三次賽跑有人可能沒聽過,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典型意義,所以,在這裏重講一遍。
龜兔第一次賽跑,兔子因為驕傲輕敵,在比賽途中睡著了,結果輸了。兔子不服氣,這次是偶然,如果再來一次,我不睡著,肯定能贏烏龜,於是要求再來一次。第二次,發令槍一響,兔子撒腿就跑,可是,結果仍然是兔子輸了。為何?兔子求勝心切,隻顧跑路,沒抬頭看路,結果跑錯了方向。兔子不服氣,決定再來一次,這一次我既不打瞌睡,又不走錯路,難道還跑不贏?結果,等它氣喘籲籲地趕到終點時,發現烏龜已經氣定神閑地在等著它。兔子有點奇怪,就問你怎麼先來了?烏龜笑了笑,拍拍它的肩膀:“兔子老弟,現在是什麼年代了,誰還光著腳跑,我打的來的。”
兔子的第一次失敗是因為打瞌睡,也就是不勤奮;第二次失敗是因為走錯了路,也就是沒有找準方向;第三次失敗是因為它獨自跑,而烏龜借助了工具,也就是方法不對。所以,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把人生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找出來,一是勤奮,二是方向,三是方法。這就回答了前麵的問題,有的人勤奮也不能成功,那是因為走錯了方向和用錯了方法;而有些人不勤奮也能成功,那是因為走對了方向和用對了方法。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與方法呢?關於方法,我們在下一節中還要詳談;關於方向,在執著與搖擺那一章中,我們已經作過詳細的闡述,這裏再簡單回顧一下並作補充論述。
企業如何找到方向?前文說過,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方向。而正確的戰略方向,不外乎兩個方麵,一個是成本領先戰略,一個是差異化戰略。我們一般把成本領先戰略叫做紅海戰略,把產品差異化戰略叫做藍海戰略,並且舉了兩個例子,在紅海戰略中獲得優勢的典型企業是做微波爐的格蘭仕,在藍海戰略中獲得優勢的典型企業是蘋果公司。兩種戰略各有千秋,但是,從戰略學的角度出發,我們仍然希望大家不要打價格戰,而是從產品的差異化著手,進而找到自己的戰略定位。
也許有人會問,你剛才說的是企業,但我們暫時不可能去創辦企業,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找到人生的正確方向呢?或者再直接一點,我應當從事一個什麼樣的職業才是比較合適的呢?這個題目有點複雜,但是,也不是漆黑一團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提一個三圈理論,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啟發,目的是希望大家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
人生要取得成功,需要自身的許多努力,像正確的方向、勤奮的習慣、合適的方法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重要的還是方向。假如方向走錯了,即使再刻苦勤奮,你也未必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因為你始終在做一件並不適合你做的事情;相反,假如方向沒錯,即使你並不勤奮刻苦,但隻要堅定地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地邁進,總能夠積少成多厚積薄發。有的人怎麼都不明白,一個學識不如自己勤奮不如自己甚至品行也不如自己的人,卻能夠被公司用在對外協調上,活得如魚得水有滋有味。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學識不如你卻喜歡喝酒唱歌交朋結友甚至是紙醉金迷揮金如土的人,正在做適合他做的事情!
那麼,正確的職業方向應該如何尋找呢?我自行琢磨的三圈理論或許能幫助正身陷職場沼澤地尋找正確方向的人們。你可以畫三個圈:第一個圈是你喜歡做什麼?一個人如果總是在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心情想必是非常愉快的;第二個圈是你能夠做什麼?一個人喜歡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往往會被人看做好高騖遠,進而很快讓領導失去信心;第三個圈是你做什麼能賺到錢?一個人有了一份自己喜歡並且能夠做好的事情並不一定幸福,因為缺錢會使他無法實現人生的其他追求,繼而失去長久的工作動力。如果一個人在求職時,能夠找到這三圈重疊的職業,那我就要恭喜你,因為你目前的職業正好與你的職業方向相吻合,你務必珍惜並加倍努力,以便早出成績。
還是舉本人的例子。我原在一家政府機構擔任地方重要行政長官的秘書,按說這是一個不錯的職業,前景是被提拔當官。但是,按照前麵的三圈理論,我覺得這份職業對自己不合適。對照第一個圈:你喜歡做什麼?我當然喜歡當官,在這樣一個行政權力炙手可熱的社會裏,大部分人都不能免俗;對照第三個圈:你做什麼能賺錢?當官當然能賺到錢,不要說接受賄賂,就是職務消費與個人風光一塊也足以讓人羨慕不已;問題出在第二圈:你能夠當官嗎?我是一個書生氣比較濃的人,性格剛直,常常恃才傲物,不擅長揣摩領導意圖,不喜歡社交應酬,不願意說違心話(當然,這都是以前的性格特征,現在我明白了,所謂性格固執,其實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尤其是沒有重視自己與上司的關係,沒有讓最可能幫助你的人來幫助你),更沒有掌權的親戚,因此,我斷定自己是不能夠做到大官的。當我辭職離開官場時,有許多人為我惋惜,認為我是自毀大好前程。其實他們哪裏知道,我是因為當不了官而無奈並理性地選擇了提前脫逃!當我辭職之後,南方一家媒體曾勸我入職做編輯,因為我的文字基本功和原先的作品被他們所認可。雖然我喜歡寫作,也還能夠寫作,但我斷定這個職業不能給我帶來職業理想的第三圈,也就是說不能使我有比較滿意的經濟收入,因而被我婉拒。現在我在一家規模較大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感覺良好,這個職業是屬於三個圈的重疊部分,即符合我喜歡做管理、能夠管理好和通過管理好賺到令自己滿意的錢這三個條件。
有了這個簡易的三圈理論,一些大學生初入職場的疑惑就能迎刃而解。剛畢業的大學生是應該自己創業還是去公司打工?對於有創業衝動的大學生來說,可能第一個圈比較符合,即為了實現理想敢於冒險,第二個圈和第三個圈就未必符合,即由於受家庭條件的限製,不一定具備創業的基礎。由於受經驗與人脈的限製,創業未必能賺到錢。但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個別的同學擬創業的項目與這三個圈都比較吻合的話,比如他們想做的是一項投資較少的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或服務行業,對起步資金或者人際關係要求較少,未必不可以一試。
是應該到大公司去拿低薪水還是到小公司去拿高工資?同樣也是因人而異。到小公司拿高工資符合第三個圈,可是一般很難符合第一個圈和第二個圈,即小公司一般不穩定。這就需要入職者有一定的挑戰精神,或者說入職者必須喜歡冒風險,而不喜歡風險是人之常情。再說工資雖然很高,但需要付出加倍的工作時間和更多的辛勤努力,或者說入職者必須能夠吃苦耐勞,而現在的90後,可能由於家裏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對這一點往往不能堅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更適宜到大公司去就職,因為大公司工作更穩定,工作強度也不是很大,雖然錢少一點,但也不會低到哪裏去,一、二、三圈有相當的重疊,應該是入職的較理想場所。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冒險能夠吃苦並有自信的人,去小公司也未嚐不可,哪家大公司不是從小公司發展過來的呢?
4.沒有正確的方法,注定事倍功半
有了方向,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像前麵的龜兔賽跑,兔子雖然路線走對了,但沒有利用現代工具。當然,這是寓言,在正式的比賽中,肯定有規則明確規定不能擅自使用交通工具。但是,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人生比賽恰恰就是一場沒有規則或者雖有規則卻充滿著潛規則的比賽。在這樣的比賽中,善於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力量,這是智慧的象征。我們既不能輸掉比賽,也不能因為明顯地違反規則而被判中途下場,用經濟學的術語表達就是,我們應當在風險與收益中尋找均衡。
當然,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緣上尋找方法的事情固然有,前麵說的馮侖的例子,就是在保護朋友與保護自己之間找到解決之道,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之內。這個時候就要我們開動腦筋,不同的方法,結果是不一樣的。
有一個大家可能很熟悉的例子。一個業務員年終到業務單位去催款,業務單位給了他一張10萬元的支票,讓他直接到銀行去取款。結果他到了銀行,銀行告知這個單位的賬號上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原來,這是一張空頭支票。此時,業務單位已經放假,自己單位卻有許多農民工在等待發工資,這個時候,他沒有放棄努力折回來,而是問銀行這家單位的賬號上到底有多少錢。銀行告知,有99000多元,這個業務員靈機一動,馬上給這家公司存入了幾百元,此時這家業務單位的賬上就有了足夠支付的金額。於是,他順利地在年關之前拿到了他們公司的救命款。就因為這個靈機一動,老板對他刮目相看,很快就把他提拔到了業務部門做領導,而他也真的沒有辜負老板的期望,做得十分出色。
這是書上的例子,我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曾在我們集團兼任旗下某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剛上任時就碰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其時,市地稅分局直屬分局開展稅收大檢查,要求我所在的公司必須在當月底繳清所欠的800餘萬元稅款,並且要針對拖欠稅額加罰滯納金。我剛上任,對這個地方的領導根本就不熟悉,我想去找一找這個直屬分局的領導彙報情況,但是,我的財務老總阻止了我,說必須要找到比直屬分局局長更大的領導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次稅收是全市統一部署的。這個讓我有點犯難,但我還是決定硬著頭皮去找一找領導。我的目標是稅收肯定不能少,但最好分三到四次繳納,滯納金肯定不想交,問題是找誰?這時我想起了分管市長曾經到我們集團走訪過,走訪的時候還曾經送我們董事長一本他自己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