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勤奮與懶惰(1 / 3)

懶惰的人常常用天生的性格來為自己的懶惰行為辯護。懶惰真的是天生的嗎?大多數人的勤奮之所以難以為繼,是因為看不到勤奮的成果,看不到成果的事情,誰願意不斷付出呢?正因為勤奮能夠不斷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我的勤奮才得以持之以恒。

勤奮一般是指對待工作與學習富有熱情,很努力很吃苦;而懶惰則是指對工作和學習沒有熱情,不願意努力和吃苦。勤奮自古以來就被我們中華民族所推崇;而懶惰從來就為我們中華民族所不恥。所以,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大量的“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也背誦過不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之類的名言警句。不過,雖然我們所受的勤奮教育不少,但大部分人的吃苦努力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少有人能夠把吃苦、努力堅持下去持之以恒。既然我們都明白勤奮的重要,卻不能夠堅持下來,於是很多人認為,勤奮與懶惰是天生的性格。

用經濟學來分析勤奮與懶惰,隻需要借用值與不值的公理,就能將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懶惰的人看上去不求上進,其實也免不了要思考值與不值,隻是他們在思考時常常短路,從來看不到勤奮帶來的成功的喜悅,往往感覺勤奮的最終結果還是前景灰暗。

1.流行謬誤: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這句話是愛迪生說的,正因為是愛迪生說的,所以,錯的也是對的,從來就沒有人敢於質疑。愛迪生說這句話的前提是,他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發明,於是,人們說他是天才,愛迪生就用這樣一句話來回答大家。

人們之所以把愛迪生叫做天才,是因為他的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這句流行的話語可以改作:成功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在五洲四海廣為流傳,自然不是滿口胡言,我們看到報紙上雜誌上報道的一切成功人士,似乎都曾經十分勤奮,這很容易給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勤奮是人生成功的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不戴有色眼鏡的話,就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成功的人裏麵,有很多是不勤奮的,不僅不勤奮,可能偏偏好吃懶做;勤奮的人裏麵,也有很多是不成功的,不僅不成功,而且有可能貧困潦倒。勤奮的人不能成功,除了製度性因素以外,就個人因素而言,更主要的可能是沒有把握好正確的方向與正確的方法。

拿到世界冠軍的運動員是成功的,可是,能夠成為世界冠軍的運動員畢竟鳳毛麟角,默默無聞的運動員還是大多數。不能說那些沒有得到冠軍的運動員都是不勤奮的懶惰之輩吧?他們當中有很多的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非常勤奮刻苦,但冠軍隻有一個,選擇了這條道路的人,就意味著絕大部分的人最終將麵臨失敗。即便是做了冠軍,是否就算是成功也還是個問號。有的人能夠利用世界冠軍的知名度,構築起氣勢恢弘的商業帝國,比如李寧;有的人能在體育界混個教練或者在政府搞個閑職做做,雖不能飛黃騰達,但總算可以平安終老;可也有些冠軍,不僅不能構築起商業帝國,連混一碗飯吃也比較困難,有的甚至淪落為乞丐和搓澡工。這樣的冠軍,雖然擁有了冠軍的頭銜,但他們的人生仍然是失敗的。當那些當搓澡工和乞丐的冠軍被媒體披露以後,他們又獲得了政府不同程度的資助。從良心上說,我為他們慶幸,但是從理智上說,我寧願他們靠自己的能力再圖翻身。不能自救,窮困潦倒流落街頭,不啻給了那些不讓孩子讀書卻指望著能出個世界冠軍的家庭一記猛醒的耳光。當然,那些本來就家庭困難無書可讀,隻希望早日到國家運動隊裏混一碗飯吃並奮力一搏的家庭除外。

運動員的案例,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假如你選擇了要當世界冠軍的道路,就意味著你除了拿到冠軍之外,別無選擇。換句話說,你的人生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冠軍本來就是萬裏挑一。但是,代價呢?你從小就錯過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最佳年齡,做不了冠軍,有可能連普通的工作崗位都難勝任。

當然,運動員的案例有些極端,不過,社會上的各行各業裏,成功的人總是少數。從農村裏出來打工的人千千萬萬,但是混到公司高管層的還是少數;每天有多少人懷著創業的夢想而辦廠開店,但最終成為優秀企業家的卻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是懷著滿腔的熱忱投身到公務員隊伍裏,可是最終能夠做到地方長官或者有職有權位置的仍然寥寥無幾。至於農民,可能是中國最勤勞吃苦的代表,但是放眼望去,有幾個農民是靠勤奮死做而發家的?

勤奮未必能夠成功,成功也未必都屬於勤奮之輩。在現實社會裏,誰是成功的人?一般來說,官員和企業家是代表人物。企業家和官員裏麵都是勤奮的人嗎?不能說沒有,但絕對不是大多數。

我早年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的時候,秘書組裏有七個人,在這七個人當中,我可能是最勤奮刻苦的。我長期堅持讀書寫作,可以說,我的文字基本功算是最好的一個,材料也寫得相當出色,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表一篇在縣內頗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但最後其他六個人都被提拔了,甚至後來由我介紹補充進來的秘書也被提拔了,但我還是默默無聞。今天我回顧這一段曆史,絲毫沒有抱怨的意思,而是向大家說明一個道理,僅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

官場上的成功不一定屬於勤奮的人,市場上的成功也不一定屬於勤奮的人。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企業家,恰恰是因為不願吃苦,不願走父輩貧困的老路才另辟蹊徑。

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現在自己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傳媒公司。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寒,被自己的遠房親戚安排到一家國有工廠裏當工人。初中畢業的他,能夠擁有一份“國編”的工作,那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可是,當別人為有一份安逸牢靠的工作而沾沾自喜時,他卻討厭做一個隻耗體力不用腦力的工作。於是他離職利用自己的文藝特長組織文藝演出,折騰了好幾年都沒有成績,但他寧願幹耗著,也不願意回到原來的崗位上。在當時他是典型的好吃懶做之輩。後來,他又到上海去做廣告業務員,在長期的業務生涯中,他發現了廣告業務的竅門,發現這是一個投入少而回報高的行業。於是,他成立了傳媒公司,不僅企業做得有模有樣,而且自己還是多家高校的EMBA導師,文憑也由初中畢業變成了知名大學的博士後。我曾經對他的成功百思不解,後來,有一次我到他的辦公室聊天,終於恍然大悟。我在他辦公室時,正趕上他跟部下開會,我閑來無事,就打開他的書櫃隨便亂翻,結果大吃一驚,因為有一樣東西讓我震撼。我發現他的書櫃裏有一個非常大的盒子,裏麵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名片。能夠保留這麼多的名片,已經讓人奇怪了,像我們收到了名片,最後大部分都扔掉了。但是,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他在每一張名片背後,居然完整地記錄了名片主人是在什麼場合認識的,什麼人介紹,有什麼人在場,談論了什麼話題,等等。看了這盒名片,我服氣了,他的成功或許有勤奮的因素,但勤奮絕不是決定因素,擁有一套獨特而高效的方法對他的成功至關重要。

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學校調進一個年輕教師,校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每個學生都要善待他,考100分的學生以後會成為科學家,不及格的以後會捐錢給學校,作弊的將來會當官,中途退學的會成為喬布斯,打架的將來會成為警察,早戀的將來會成為文人,撒謊的將來會成為記者,胡攪蠻纏的將來會成為城管,弄虛作假的將來要進發改委……這個段子有點戲謔,但它也告訴了我們,勤奮的人未必能成才,成才的人也未必都勤奮。

2.勤奮不能帶來收益,勤奮當然難以為繼

懶惰的人其實曾無數次暗下決心要勤奮起來,但一次次壯懷激烈,一次次抱憾而歸,是什麼原因使勤奮總是半途而廢?懶惰的人常常用天生的性格來為自己的懶惰行為辯護,但懶惰真的是天生的嗎?

有時候孩子不用功,我們非常期望他能刻苦勤奮,但往往收效甚微。不過,如果孩子在用功的過程中,成績能夠不斷提高,那麼,勤奮就有可能持續下去。

大人也一樣,勤奮的目的是為了出成績,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表述,就是希望取得收益。而勤奮是一種成本,如果隻見付出成本不能得到收益,成本的持續付出自然是一件不合算的事情。

我從初中到高中階段就非常用功,但那種用功基本上是無效率的,比如,我每天不到11點不肯睡覺,總覺得睡得太早對不住自己,所以,熬也要熬到11點。但這種勤奮是假的,是沒有效率的,甚至可以說是擺給父母看的,或者是為了慰藉自己良心的。有時候房間裏的燈亮著,但人早已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換句話說,這種情況表麵上看是勤奮,其實是在做樣子。後來,有一件事給了我啟發,從這件事開始,我的勤奮變得有效率。

長期以來我都是語文好數學差,當時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迫切希望自己的數學能夠趕上去。但我不知道從哪裏入手,每天看例題,似乎都能夠看懂,但是一到做題目,就不知道從哪裏下手;老師一講似乎恍然大悟,但聽過之後再看到新題型,依舊束手無策。

後來,我的新任數學老師的兩段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他的第一句話是:有的同學喜歡做難題,其實,難題你做不來,別人同樣也做不來,但是,如果基礎知識題目,你做不來,別人做得來,那麼別人的分數就會比你高,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基礎知識打紮實。第二句話是:有的同學喜歡問題目,老師一講,哦,明白了,拿了答案就回去了。很少有人想過,同樣是學過的知識,為什麼老師知道從這裏來解題,你為什麼不知道?題目你做得完嗎?關鍵是要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

其他同學可能聽了這兩句話並無感觸,但我卻開始把這兩句話當做行動指南。一是開始把從初中到高中的每一個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都搞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單元配套的基礎知識題目都一個一個過關;二是搞一個本子,每天把老師講解的例題都抄下來,然後空一段,回來之後模擬老師的思路並把它寫下來。比如,題目要求的是什麼,要求這個就必須知道什麼,而要知道的又與已知條件有什麼關聯,我從這裏開始思考。其實,老師也許並不是這麼想的,但自己有了這種思維習慣之後,再拿到題目就知道怎麼下手了。通過上述兩個方麵的練習,我的數學成績開始慢慢提高,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大,最後,高考時,120分的數學試卷,除了一道18分的解析幾何不知如何動筆之外,其餘的題目我一分未失。我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從班上數學成績倒數第十名變成了高考最後一次模擬考試的全班第一。這不是吹牛,是我真實的學習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