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勤奮與懶惰(3 / 3)

於是,我叫董事長的秘書幫我在董事長的書櫃裏找到了那本我從未翻過一頁的書,用最快的時間把書捎到了我的項目所在地,然後,挑燈夜戰閱讀領導的書籍。好在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我粗粗地翻看一遍之後,選了幾篇可讀性強的文章反複精讀。尤其是其中兩篇的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我做了讀書筆記,並提出了一些問題。第二天,我到分管市長那裏,先彙報自己的工作調任情況,然後,我們共同回顧了領導到我們集團走訪的情景,最後話題落到了他的書上。談著談著,領導有些激動地說,你可能是我送出的幾百本書當中唯一認真讀過的人,並高度讚揚了我的讀書精神。於是,我趁機請他吃飯,他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並且問了我一句,有沒有要辦的事?要不要叫相關部門的人?我一聽,差點沒掉下眼淚,馬上說,要、要、要!後麵的事情就比較順利,我們公司當月不僅沒有繳納全部稅款和加罰滯納金,而且,是先交100萬元,中間間隔一個月,然後再交100萬元,以此類推,這樣大大地緩解了當時公司資金方麵的窘迫。

說完了做事的方法,我們再來談一談讀書的方法。我在大學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我說,每年通讀過兩本課外書的人請舉手,結果基本上全部都舉起了手;我再說,通讀過兩本書並且做了讀書筆記的請舉手,結果有一半人沒舉手;我再說,做了筆記、提出了問題並且讀了兩遍以上的請舉手,基本就隻剩下幾個人了;我再說,讀了兩本、讀了兩遍、做了筆記、提了問題,並且把書本的內容編成了講課提綱,可以隨時上台講授書中內容的請舉手,結果一個人也沒有了。把兩本書讀到這個程度是不是很難?大家回答說,應當不算太難。我說,其實,我告訴了大家成為專家的捷徑。隻要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讀兩本有影響的有內涵的書,你就是專家!問題是,即使我把成為專家的方法告訴了你,即使你很想成為專家,但不會有1%的人用這個方法。為什麼?因為,你們不信,所以不肯試。勤奮看不到前景,勤奮就難以為繼。

也有人問我,一個學物理的人,一個每天都有工作要處理的職業經理人,何以成為一個網絡經濟學家,有沒有學習上的訣竅?我的方法特別簡單,說穿了其實就是小學老師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聽、讀、說、寫。最初級的學習方法是聽,聽別人講比自己看輕鬆,並且一步到位可以掌握一本書的精髓。很多人還在延用這種學習方法,比如願意花3000元聽一天課,不願意花30元買一本書。我基本上沒有經曆過這個階段,我是直接進入第二階段,那就是讀,先看到了茅於軾、張維迎、陳誌武、薛兆豐的文章比較喜歡,後來再把他們的書拿來係統地讀,讀的方法就是前麵所說的方法。我基本上沒讀過係統的經濟學理論,這是我的缺陷,但我因為是從緊密聯係實際的經濟學評論開始學習的,所以,我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解剖社會現實可以做到得心應手。第三階段就是說,把讀書筆記做紮實一點,然後,幻想著有一天我能夠上台演講,我應當怎樣怎樣講,把所學的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不僅知識點更加紮實,而且真要遇到了機會,演講就能有模有樣。當你看到台下那一張張聚精會神的臉和一雙雙欽佩崇拜的眼睛,你的勤奮就有了無限的動力。即使沒有機會上台,與朋友交流時,也可以大膽地講出來,通過講與辯,來檢驗自己的知識是否紮實牢靠。第四階段就是寫,書讀多了,遇到了社會現象,自然會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及時寫出來,過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忘了。我有時候翻閱自己過去的文章,常常會感歎當時自己怎麼會有如此敏銳的思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寫下來,累積的知識才能自成體係,自己的大腦才會愈加敏銳。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不寫,你以為你的思維邏輯非常清晰嚴謹,但是,一動筆,你就會發現,原先以為天衣無縫的東西,其實還是有懈可擊。寫作的過程,是再係統思考的過程,寫得越多,思想越成熟,表達也越嫻熟。

人生漫漫,方法重要,在為人處世中做到溫和、大方、執著、膽大和必要的圓滑等,這些都是我們取得事業成功的正確方法。

5.知識需要交換才能轉化成財富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卻很重要。前麵我們學過了斧頭換羊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比如,什麼是財富?滿足了人們需要的資源產品都是財富。財富是從哪裏來的?財富是從平等自願的交換中來的。現在,我們通過故事,再學一個道理,那就是一樣東西是不是財富,它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它的判別標準就是看別人是否願意與你交換。如果別人願意與你交換,你手中的東西就是財富;如果別人不願意與你交換,那麼你手中的東西就不是財富,或者財富的評估要打折扣。GDP就是根據交換產生財富而設置的概念,它可以用來描繪一次交換後社會財富增加的程度。

假定有電視機廠商以500元的出廠價賣給經銷商,經銷商經過選購、貯運、展示等環節後再以600元的零售價賣給了客戶,此時GDP的數值就是600-500=100元。顧客願意多出100元購買電視機,則說明顧客覺得多花100元是值得的,其獲得電視機帶來的收益超過了持有100元現金或者用100元購買的其他物品。這種簡單的計算方法,表示了電視機從派不上用場的生產廠家輾轉到了迫切需要觀看電視的人手裏,它的價值得到了提升,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社會財富增加了,而這個增加的數值100元就是GDP。電視機的其他生產環節或其他產品從第一產業經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不斷流轉,其GDP的產生道理也是如出一轍,總是表示產品或資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和分配到更加需要的人手裏。如果全社會這種交換越多,GDP數值就越大,則表明社會的有限資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與利用,社會的財富就增加得越多,因此地方政府把GDP的快速增長作為自己任期內的目標是非常有道理的。

GDP的概念我們在這裏順便說一說,讓大家對天天耳熟能詳的事物有個大概的了解,現在回到交換的話題。前文說過,一項資源產品是不是財富,關鍵是看有沒有人願意與你交換。其實,知識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所學的知識堆積如山,但沒有人願意與我們交換,那麼,我們擁有的知識有可能不是財富。雖然有“知識就是財富”的說法,但是,沒有人願意與你交換的知識,擁有再多也於事無補。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工作和學習上都能勤奮或者刻苦努力,那是因為我們堅信勤奮會物有所值終有回報。但是,孩子們是當事人,他們看不到自己學習成績有變好的那一天,所以,他們選擇了放棄。事實上,孩子們中學學的東西,如果考不上大學,大部分都是沒有用的。現在參加工作的朋友,有幾個用到過高中的知識?除了語文與實際生活有點關聯外,其他的東西早就忘得一幹二淨了。不僅如此,大學學的東西也基本上沒用,這才造就了現在培訓產業的興旺發達。因為,高中、大學學了太多沒有用的東西,而社會生活當中又有許多東西要學,因此,培訓業其實是在彌補高中、大學的缺陷。換句話說,高中、大學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沒有人願意與我們交換,因而也就不是財富。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雖然知識沒有用,但知識麵寬一點總有益處。但是,經濟學不這樣看問題,經濟學的思維不是知識有沒有用(即是與非的觀點),而是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即多與少的觀點)。如果用有用與無用的觀點來看問題,學習任何知識都是有益的,知識多一點總比少一點好,關鍵是人生時間有限,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學習更多和更有用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用多與少的觀念看問題,往往會得出有悖於我們感覺的結論。比如,我們常看到電視上大學生的辯論賽,題目是工業重要還是農業重要,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這樣的題目,參賽選手們往往爭辯得一塌糊塗,而觀眾也認為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然而,這樣的看法是偏頗的,因為,如果我們用經濟學多與少的觀念來分析,答案就會一目了然水落石出,這在經濟學上叫做邊際分析法。比如,是工業重要還是農業重要?如果用是與非的觀點來分析,那麼,農業永遠是重要的,因為,人不吃飯,不穿衣服,就會餓死凍死。但是,如果用多與少的觀念來分析,情況就不是這樣。你有一筆錢,你是用來投工業還是投農業?從大部分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人選擇投資工業,為什麼?因為工業產生的回報更大,說明現階段中國更需要工業,就是說在現階段,工業比農業重要。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大學老師,他對現有的財富分配製度憤憤不平。他說,現在的財富分配製度有問題,像他這樣的一個教授,論知識水平比我們在座聽課的都要多,可是收入卻不及我們聽課的職業經理人。課後,我與他探討,我說,你的知識是比我們多,但是,你的知識卻沒有我們有用。我們的知識有老板願意與我們交換,並且願意用大價錢來與我們交換;而你的知識,除了公辦學校願意與你交換之外,在市場上很難找到人願意與你交換。交換才能產生財富,有知識沒有人願意與你交換,或者如前麵所說,有人願意交換,卻找不到交換的途徑,那麼,這樣的知識再多也沒有用。

所以說,真要讓我們的孩子勤奮起來,一定要幫他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掌握到讓知識變為財富的途徑。有了正確的方向與方法,勤奮就顯得不是特別重要,但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方法,即便是懸梁刺股也是枉然。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既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又能勤奮刻苦堅持不懈,這樣的人生肯定更加精彩。所以,我把成功的公式確定為:成功=方向×方法×勤奮,三者都大固然很好,但如果方向與方法很正確,即便是不勤奮也會小有所成,甚至大有可為。我們身邊那些成功卻又不太勤奮的人,或許就是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與方法。對於孩子們來說,勤奮是為了學習知識,可是這些知識如果不能用於交換,那麼這些知識就不是財富,甚至是在浪費孩子們的青春與生命,這一點做家長的尤其要清醒地認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