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又何止是我,即使是久經沙場百煉成鋼的人,在特定的場合,也會因為機會成本的巨大而心神不定。上春晚演出,成功了一夜成名,收益巨大;不上春晚,能夠得到的收益就變成了機會成本。因為機會成本巨大,或者說,不去則成本巨大,所以,很難有人抗拒春晚。而對於功成名就的人來說,不上可能沒有風險,上去演砸了,得到了批評指責這個直接成本還可以忍受,但影響了自己未來的聲譽那就事關重大了,完全有可能顛覆你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使你未來的收入大幅減少。這種失去了的巨大收益就變成了你演砸的機會成本。因為成本巨大,所以,就是王菲、周傑倫這樣的天皇巨星,麵對春晚直播的鏡頭,也免不了忐忑不安,很多歌星甚至寧願為此選擇假唱。
3.過於膽小是放大風險,忽視收益
膽小的人的表現是沉默寡言,但是其內心的思考並沒有停止,隻是對直接成本想得太多,對機會成本考慮太少,結果他們隻看到了成本,沒看到收益,或者說把風險放大了,把收益縮小了。也就是說,膽小的人不喜歡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並不是說他們不渴望表現自己,而是他們擔心表現不好,從而影響自己的形象。這種思維方式久而久之反而帶來更糟糕的後果。
我所在的單位,每年都會招收大批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同時每年都會在特定的節日給大家舉辦一個座談會,以促進大家的了解。為了表示重視,董事長也會親自參加。但是,董事長的到來,給這些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帶來了壓力,除了幾個膽大的說幾句應景話語之外,大部分人都默不做聲,場麵有些冷。為了鼓勵大家踴躍發言,我特意說了這樣一段話:
“不願意發言的人,可能是擔心話講得不好,導致領導層對他的印象不好,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家此時既要看到講得不好的成本(或者說風險),更要看到講得好的收益。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得到公司的重用,但是如果你不讓領導知道你是個人才,領導怎麼會重用你呢?如何讓領導知道你是個人才?那就要通過自身釋放的信息來告訴領導。如果你是北大和清華畢業的,那麼,你不用開口,老板也會覺得你是人才。因為,你的北大和清華的招牌就告訴老板,你是佼佼者,每年中國平均一個縣可能也出不了一個。但是,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樣,是一個大專畢業生,那麼,你固有的信息就不能告訴別人你是人才,隻有通過釋放新的信息才能讓老板對你的認識超過你的固有信息,才能讓老板對你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覺。怎麼釋放新的信息?有老板在的場合發言就是最好的機會。
“不發言老板固然不知道你的缺陷,但是不發言也可能導致老板永遠都不能發現你的優勢。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有思想有抱負,真的覺得自己視角獨到觀點新穎,此時不一展身手,那又更待何時呢?”
當我們明白了膽小的人心中的收益與成本分析的邏輯之後,我們就明白了膽小的人為什麼如此膽小。膽小的人並非不想在公眾麵前嶄露頭角,而是無法把控表現的結果,這使得他們在特定場所表現得戰戰兢兢。與其說沉默寡言不好表現是他們生成的性格,不如說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沒有信心,認為不表現反而比表現更好,不表現不會讓自己受損失,表現反而讓別人看笑話。
我們也因此找到了膽小性格改變的途徑:要使膽小的人在公眾場合表現大膽,一定要讓他的內心認為表現的收益大於成本。而要做到這一點,別人是無法幫忙的,這需要日積月累的知識沉澱,也需要反複多次的實戰演練。因此,與其改變一個人膽小的性格,不如鼓勵他勤於學習勤於思考,隻有心中有貨,才能臨陣不慌。
4.“隻會做,不會說”行不行?
膽大與膽小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膽大的人喜歡說,而膽小的人不願意說,在公共場合尤其如此。可能有人認為不會說、不好表現也是一種美德,他們內心裏認為做比說重要。正是秉承這樣一種信念,他們堅守著為人低調不好表現的作風。換句話說,他們認為表達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本職工作。這當然同樣符合值得就幹、不值得就放棄的經濟學思維邏輯。
做得好當然比說得好重要,誇誇其談自然不為領導所喜歡。不過,我們對說還是要有正確的認識,有的時候,說的確很重要,甚至做都不能替代。一個人隻有徹底地認識到說的重要,才會去努力改變不說的毛病,他隻有品嚐到說的好處與樂趣,才會去逐步改變膽小的性格。
大公司經常要開會,為什麼開會?因為需要各部門把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彙集起來,然後探討最佳的解決方法,這是日常工作的例會。還有一種更重要的臨時會議,就是投資決策,此時各項工作並沒有完全展開,參會人需要憑著自己的知識對未來的投資項目進行預測。預測是否準確,考慮是否周到,會成為項目投資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無論是例會還是臨時會議,如果大家都不說,那董事長高薪聘請高管層幹什麼?在這樣的場合,不僅要說,還要說得好,說得不好等於白說。說得好的標準是,既要內容好,還要表達好。內容好,是指你的觀點對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有幫助;表達好,是指你的陳述方式淺顯易懂別人很快就能理解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