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產品差異化戰略?簡單地說,我如果生產與你同樣的產品沒有成本優勢,我就不與你拚成本,而是與你生產不一樣的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其他的你沒有的價值,從而打開市場獲取利潤。產品差異化戰略比成本領先戰略更值得提倡,因為同質化的產品越少越好,而且,打價格戰減少了利潤,對企業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市場本身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企業通過產品差異化的方式,使自己的產品有別於他人,從而獲得更加合理的利潤回報這是企業幸事。比如,喬布斯的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不能說這幾款產品不貴,但購買者仍然趨之若鶩排隊搶購,蘋果公司僅這兩樣產品就穩穩地獲取高額利潤。憑什麼?就憑產品差異化,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找不到類似的產品,你隻有花高價才能趕時尚追時髦。產品差異化戰略最成功的是生產洗發產品的寶潔公司,它們有十幾個品牌,每個品牌定位於一個功能,比如飄柔定位於柔順,潘婷定位於亮澤,海飛絲定位於去屑,而沙宣則定位於造型,等等。每一個品牌都有一個獨特的功能,每一個功能都在同類產品中出類拔萃,所以,寶潔公司的產品自然就比別人更貴,但消費者認賬,因為消費者認為值得。
從企業的戰略我們可以引申到對未來事業的價值判斷,即你所從事的事業是具有成本領先優勢還是具備差異化功能,如果既沒有成本領先又沒有差異化功能,那成功的可能性要大打折扣;如果你的事業具備其中的一項,尤其是產品差異化的特點明顯,那麼你的事業發展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5.清晰事業的價值,才能堅持到底
在我們的生活裏,常常有一種現象,比如說到身邊某個人是如何取得成功時,大都說那個人碰到了好機遇。的確,成功的人是碰到了好機遇,但是我們普羅大眾難道就沒有機遇嗎?其實,機遇就像那句流行的話,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必定會同時再給你打開另一扇窗。隻是,如果你沒有準備,或者說你不清晰機會的價值,當機會來臨你卻有可能渾然不知。
我還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曆來說明這個問題。大約是在2008年10月,我的一個當領導的同學告訴我一個信息,說婺源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婺源縣大家應當知道,是中國最美的鄉村,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20世紀70年代的產物,有電影《決裂》就是專門描述這一時期辦學情景的)已經兩次掛牌因無人報名而流拍,現在馬上要進行第三次拍賣,他覺得物有所值,建議我去把它摘下來。後來,這個學校的校長還專門到上饒來拜訪了我,動員我來參與競爭。學校坐落在婺源著名景點——宋代彩虹橋旁邊,裏麵古樹參天環境幽靜,外麵麵對群山江水環繞,內有多處新建的教學樓,還有幾棟人民公社時期的獨特風格建築。我當時就非常喜歡,決定報名競拍。當時第一次掛牌的價格是210萬元,第二次掛牌的價格是190萬元,兩次流拍之後,政府將其掛牌價格降至了170萬元。為了將來充分發揮這個學校的作用,我還與學校達成了幾點協議:假如我摘牌成功,門口的道路要拓寬拉直,在主要公路的拐彎處要讓我豎立一塊廣告牌,等等。協議是以書麵形式訂立的。
但是,我做了很多得到學校之後的美好憧憬,卻沒有想過,如果有人來競爭,我應當怎麼辦?結果,在開拍的頭一天又有兩家來報名,第二天現場有三家舉牌,我當時有些心神不定,最後在我加到188萬元的時候選擇了放棄。我當時的想法是,前麵190萬元都流拍了,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冤大頭?
但是,令我無限感慨的是,由於我參加了這次報名,旁人以為我拿到了這塊土地,兩年以後,有人找到我,願意出800萬元購買這個學校,我一聽,後悔得差點沒把血吐出來!
痛定思痛,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在有縣裏領導支持、學校熱情幫助並在事先等到商機的情況下錯失良機。其實,隻要我仔細一點,完全有方法避免他人參與競爭。因為,我是學校邀請來參與競拍的,我完全可以向學校提出,假如有他人來競拍而我中標,價格在190萬元以上的部分應當在一年後繳納,因為這個價格曾經流拍,是我的參與才使競拍價格提升,而210萬元以上的部分應當在兩年後繳納,以此類推。有了這個撒手鐧,估計他人就很難與我競爭。我還可以向學校提出,假如他人中標,超過190萬元以上的部分應當由我與學校共同分成,因為是我的參加才使兩次流標的拍賣再度啟動。可是,由於我對這個學校未來到底能夠給我帶來多少利益心中無底,覺得這個資源可有可無,最終導致了自己在措施上的漫不經心。
後來,我再到這個學校,發現這個學校有幽靜環境,有便利交通,有離縣城不遠的優越地理位置,有兩棟教學樓才建了兩年,有50畝土地,有10000餘平米的建築。學校的地理位置是在景色宜人的風景區內,未來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這一點在以旅遊度假著稱的婺源縣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想來,這個學校的價格在當時就遠不止190萬元。可惜,前兩次的流拍使我誤讀了形勢,自己沒有認真地研究這所學校的未來價值,對它的優勢和潛在的價值視而不見,總以為自己高枕無憂勝券在握,結果失去了一次機會。由於自己心中無底,或者說對它的價值模糊不清,導致自己在機會來臨時驚惶失措驟然失手,現在想來真讓我痛徹心扉!
其實我也經曆過因為對事業的價值認識清晰而能夠堅守的成功經曆。1995年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在仕途上可能沒有大的作為,於是萌生了棄政從商的想法。為了把步驟走得穩當一些,我在上班的同時自己開了一家電腦公司。當時,電腦在縣城還是稀奇的東西,那時的電腦都是兼容組裝機,最高配置也就是386,操作係統是DOS6.0,電腦大都是被私人打印部用來打印文件和印製名片的。剛開始營業之時,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認為我在縣城開電腦公司簡直是天方夜譚,支撐不了多少時間,我卻不為所動。因為,我的心裏有一筆賬,全縣35個鄉鎮,幾乎所有的鄉鎮都沒有電腦打印部,一個鄉鎮開一家電腦打印部,全縣就有35台電腦和35台打印機的銷售量。別人不信,認為他們會到南昌去購置。我堅持說,他們一定會選擇到我這裏購買,因為,電腦是一個硬件加軟件的複合體,從當時的實際看,縣城裏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基本上都沒有人懂,到南昌購買,其軟硬故障的處理就會花費更大的成本。後來有一家打印部的電腦出了問題,其實就是CONFIG文件丟了一句(係統配置文件),但因為不會對照說明書用指令來修改,最後停業一天,直到我下鄉出差回來才幫他們解決。公司的發展證明了我的判斷,很多鄉鎮都到我的電腦公司購買了打印設備,僅縣汽車站一家的電腦售票係統我就賺了1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