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檔案
王崴
他出生於普通的三口之家,在父母眼中,他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但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平凡人完全可以創造不平凡,普通的家庭也能夠走出哈佛高材生。要問這個人是誰,他就是2000年被哈佛大學錄取的福州男孩王崴。現在,來看看他的成材曆程:1981年,王崴出生於福州。小學三年級之前,王崴就讀於福州茶園山小學。
1991年,10歲的王崴隨父母到美國讀書。1996年,15歲的王崴考入了紐約市最好的一所公立高中——史岱文森高中。在高中階段,王崴的成績是豐碩的:先後獲得全美國青少年寫作銀獎,“紐約人文協會”寫作競賽二等獎;他與夥伴合作完成的研究紐約水管爆裂原因及改良方法的研究論文入圍美東地區決賽。
2000年,王崴被《今日美國》報刊評選為全美最優秀的二十名高中生之一。同年,王崴被哈佛大學錄取。2004年,23歲的王崴畢業於哈佛。四年裏,王崴取得了兩張學位證書和一張語言證書:應用數學的學士學位證書,統計學的碩士學位證書和兩年製的古漢語學業證書。2004年7月,王崴正式進入紐約“世界金融中心”曼哈頓的美林證券公司上班,開始了他新的人生裏程。幾年後,王崴跳槽到一家新成立的避險基金公司。公司雖小,但卻充滿了挑戰與機遇,這正符合王崴的性格——喜歡挑戰。絕佳讚美2000年,王崴成為《今日美國》報刊評選的全美最優秀的二十名學生之一。《今日美國》是這樣評價他的:王崴所研究的課題不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也為幫助他人,比如紐約市民;他是一位獨特的、有責任心並且有能力的年輕人,凡事隻要他能夠出一臂之力,他絕不會袖手旁觀讓事情變糟。
成材有道
◆在生活中做普通的人,在事業上做傑出的人
在王崴的母親宋文琳看來,他們家是一個很平凡的三口之家,獨生子王崴也是一個平凡的孩子。
在他們的生活裏,既鮮有高潮迭起,也沒有暗流湧動,就像世界上大多數家庭一樣,他們一家的生活平平淡淡,但也踏踏實實。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經曆過兩段製度不同、文化背景迥異的生活。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裏,他們過的都是平凡人的日子,生活內容卻大不相同,這多少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意。“平凡就是福”是宋文琳一家的生活理念。因此,王崴出生後,他們並沒有理會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說法——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沒有對兒子進行硬性的啟蒙期教育。
宋文琳和丈夫認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其實是父母們相互攀比的競爭意識的體現,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錯誤觀念。為了孩子的不比別人低,就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和訓練,忽視了其本身的興趣愛好和天性,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他們在教育王崴的時候,堅持順其自然的原則,沒有逼孩子學琴、學畫、學英文等。宋文琳認為,對孩子進行強迫性的訓練,會給孩子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甚至會影響孩子今後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她不讚成這拔苗助長式的做法。她認為,孩子的智商高並不代表其今後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率就高,如果孩子智力平平但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使孩子有好的品質、刻苦的精神、遠大的抱負、堅韌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等,孩子照樣能獲得成功。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宋文琳讓王崴像一般的孩子那樣平平常常地生活、上學,然後觀察孩子對哪些東西感興趣,並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他的天分加以培養,結果她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王崴上小學三年級之前,在家鄉的小學讀書,小學四年級時到美國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