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多才多藝的福州籍華裔女孩——俞函(2)(1 / 2)

除了繪畫、音樂、舞蹈等才藝,俞函還非常愛好文學,她經常鑽進圖書館,廣泛涉獵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每次學校舉辦英文或拉丁文演講比賽時俞函都不會錯過機會,在擁有2000多名學生的波士頓拉丁學校,她榮獲演講比賽的特別獎。作為華人,俞函始終堅持課外學習中文,在家裏與父母講普通話。父母鼓勵俞函練習中文寫作,起初由於不熟練,俞函鬧了一些笑話。有一次,看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一篇題為《我的母親》的作文後,俞函就想以《我的父親》為題,也寫一篇作文。當她將自己的得意之作給家人看時,奶奶和媽媽大笑起來。原來,她把“父親”寫成了“公親”。當俞函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文藝才能,不隻是一般的完成某種藝術活動的能力,而是完成藝術活動所需的一係列能力的有機結合。有的人具有某一種文藝才能,也有人具有多種文藝才能,比如普希金,他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有才華的素描畫家。俞函就是這種類型的人,她既有很好的繪畫才能,又有較好的文學素養和舞蹈才華,還有音樂天賦和演講能力。

培養孩子的文藝才能,能夠訓練孩子的想象力、觀察力和視覺,這主要體現在繪畫才能的培養上;還能夠訓練孩子的聽覺、培養孩子的和旋律感,這主要體現在音樂才能的培養上;還能夠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和協調感,這主要體現在舞蹈才能的培養上;更能修煉孩子的品性,培養孩子的氣質,這主要體現在文學才能的培養上。

想要培養孩子的繪畫才能,開發孩子的繪畫天賦,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孩子學會觀察,讓孩子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任何繪畫的內容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畫也是表現他的所見、所聞、所想。孩子的生活越豐富,創作的素材就越多。因此,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觀看有感染力的景物,如動物園、博物館、花卉展覽、節日盛會等,同時要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如觀看節日煙火,可引導孩子觀察各種煙火的特點以及放煙火的人的動作等。另外,父母還應讓孩子多接觸文藝作品,指導孩子多聽、多看文藝作品,如故事、兒歌、影視片、兒童讀物等,這樣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麵,積累想象與創作的素材。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後啟發他將故事內容畫出來。想要讓孩子對音樂產生興趣,開發孩子音樂天賦,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家裏播放音樂,或節奏輕緩,或節奏明快;父母還應言傳身教,經常哼唱歌曲,使孩子受到感染。著名的幼兒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福認為,音樂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可以和唱歌、遊戲、律動甚至語言結合在一起形成整體。因此,可以通過有韻律的詩歌和舞蹈訓練孩子的音樂才能,而這對於多數父母來說並不困難。想要開發孩子的舞蹈潛能,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多看。

通過欣賞舞蹈,熏陶、培養和激發孩子對舞蹈的愛好和興趣。欣賞舞蹈的直接途徑是看電視,對於電視裏播放的各類舞蹈,特別是幼兒歌舞節目,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多看。父母還應帶孩子去看演出,如專業文藝團體的歌舞晚會、芭蕾舞劇、幼兒園文藝會演等。當孩子自己創編了舞蹈和動作,給父母表演時,父母要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來觀看,不論好壞,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使孩子的創作熱情被激發出來。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演出活動,並且幫孩子做好準備工作。如參加幼兒園的演出活動、與其他孩子的父母一起經常舉辦小小聯歡會、節假日親朋好友聚會時讓孩子表演舞蹈等,盡最大可能給孩子創造表演的機會,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現欲。

◆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甚至參與社會上的一些活動,那麼對豐富孩子的生活很有幫助,還能使孩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增強團隊榮譽感,增強社會責任心。

另外,通過在集體活動中結交朋友,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會得到豐富,這對孩子成長成材是非常有意義的。俞函的父母非常重視這一點,他們鼓勵孩子到集體中去鍛煉自己,這使得俞函從小就喜歡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剛上高中,俞函就開始半工半讀,每天下午及周末的一天,俞函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去打工,如去波士頓的美術館當講解員,去一些博物館做導遊。這些工作讓她有機會接觸藝術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開闊了視野。雖然考入了哈佛大學,但為了更好地選擇將來的發展方向,俞函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推遲一年入學。起初父母不同意,可沒想到哈佛大學卻支持她的想法。在這一年中,俞函趁爸爸到中國的母校——上海戲劇學院授課之便,旁聽了美術係、表演係等課程,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