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函希望通過一年的學習,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與曆史,將來能為加強中美交流與合作做一點貢獻。在這一年時間裏,俞函還走訪了美國好多城鎮,參加了一係列公益活動。一年後,見多識廣的俞函進入哈佛大學,獲得了校方的肯定,以至於後來有不少她的高中校友也效仿她的做法。社會是一所大學校,鼓勵孩子多到社會中去活動,如參加一些誌願活動、考察活動,對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加孩子的社會閱曆非常有幫助。
尤其是現在有些獨生子女性格靦腆,不愛與人交往,父母更應該給他們創造機會,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無論是學校組織的校報義賣活動,還是社區組織的暑期活動,都可以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父母還可以為孩子創造共同活動的環境,比如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玩具、遊戲材料、空間與時間,讓孩子與親朋鄰裏間的孩子遊戲;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及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利用節日遊園、參觀遊覽、郊遊踏青、走親訪友、演出比賽等機會,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他人頻繁接觸,增加孩子對集體活動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孩子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父母還可以誘導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發揮主動性。
◆自由氛圍,開啟創新智慧
俞函說,美國的課堂氣氛比較輕鬆,學生們可以自由提問。她特別喜歡向老師提問題,她認為巧妙地發問並發表自己的獨立觀點是一種樂趣。在哈佛學習的四年,是俞函成長的黃金時期。以學術自由、知識開放著稱的哈佛大學,有各類圖書館90多個,還有自然曆史博物館、美術博物館等諸多學術機構,俞函像魚兒一樣徜徉其中,獲益良多。
在第一年基礎課學習結束後,俞函選擇了視覺與環境研究作為她的專業,因為這結合了她的愛好,還能發揮她的美術特長。在學習之餘,俞函還“攬”了好多“活兒”,先是在哈佛的亞當斯樓組織了一個美術展覽,她自命“館長”。在校方的支持下,她通過互聯網向全國征集作品,後來真的如願以償地把展覽辦起來了。接著,俞函選修了有關的課程,開始了她的另一個行當——網頁設計。在那幾年時間裏,俞函先後為哈佛大學的達德裏大樓、席格涅協會以及2005年抗艾滋病大會等機構和活動設計了網頁,她用最新的動漫設計手法,把這些網頁裝點得精致美觀,讓人拍手叫絕。
2004年,在俞函的組織和努力下,人們在哈佛頂樓宿舍屋頂建立了一個俯臥式畫廊;2005年,俞函與一位同學在哈佛校園內建造了一個充氣式博物館……這些創造性的舉動受到了校方的注意。在畢業前夕,哈佛的藝術辦公室給俞函頒發了1000美元的路易斯·蘇德勒藝術獎獎金,以獎勵她的藝術創新活動。另外,俞函的畢業論文構思奇妙,表現手法獨樹一幟,以抽象和寓意的手段,解說了視覺藝術作品的產生過程,深受校方的賞識。哈佛大學根據學術導師的推薦和評價,頒發給俞函獎金為2500美元的托馬斯·霍伯思獎。在俞函23歲的時候,她回到老家福州,麵對記者“假設你仍在中國學習,會不會取得同樣的成績”的問題時,俞函幹脆利落地答道:“無法想象在中國學習的情況!”
身為父母,可以學習哈佛大學那種倡導自由和創新的理念。在家裏,父母應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自由的環境,不要壓抑孩子的想法,不要隨意否定孩子的觀點;要把孩子當作一個小大人,經常與之商討家庭事務,聽取孩子的觀點和建議,這對培養孩子的主見性和思考的習慣很有幫助;給孩子營造自由的氛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更好地被激發出來,孩子才會變得更具有創新思想。俞函是一個多才多藝、具有創新思想的人。在課堂學習之餘,俞函在繪畫、音樂、舞蹈、演講及手工藝等方麵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並且在各種比賽活動中展現了自己的文藝才能。她能成為美國高中生名人,能得到布什總統親筆簽名的“總統教育獎”,可見她的綜合素質是超群的。正因如此,俞函最終以全校頂尖的成績獲得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所大學的青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