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檔案
俞函
六歲隨父親遷往美國波士頓的俞函,在崇尚自由、創新的美國校園裏,獲得了很好的精神熏陶。幾年後,多才多藝的俞函以優異的表現被哈佛大學錄取。現在,來看看俞函的成材曆程:1983年,俞函在福州出生,小名叫“貝貝”。
1989年,六歲的俞函隨赴美留學的父親前往美國波士頓。1990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俞函參加了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音樂會海報設計競賽,年紀最小的她獲頭獎,作品被印成海報,她還得到100美元獎金。小學畢業時,俞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有名的波士頓拉丁學校。1992年,九歲的俞函獲全美少兒繪畫比賽大獎,那屆比賽中僅七名兒童獲此殊榮。
中學第一年,俞函在全州中學生數學競賽中嶄露頭角,奪得初一年級組的第一名。1999年,劍橋市的成人教育中心舉辦了畫展,俞函的畫作被選做請柬封麵。2001年,俞函的名字登上了《2001年全美高中學生名人錄》。同時,她獲得布什親筆簽名的“總統教育獎”,並以全校頂尖的成績獲得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2004年,俞函推出了一個建在頂樓宿舍屋頂下的俯臥式畫廊。
2005年,俞函為一些機構設計了網頁,用最新的動漫手法把這些網頁裝點得十分精致美觀。同年,俞函在另一位同學的協助下,在哈佛校園內建造了一個充氣式博物館。2006年6月8日,俞函從哈佛大學畢業。她連得路易斯·蘇德勒藝術獎和托馬斯·霍伯思獎這兩個大獎。在畢業典禮上,俞函被評為哈佛年度16位優秀畢業生之一。其中特別突出的三名畢業生的照片登上了《哈佛大學公報》封麵,俞函位列其中。絕佳讚美“從剛開始的英文字母認不全到小學六年級以優異成績考上波士頓拉丁學校,再到高中畢業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和出眾的才藝獲得了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所大學的青睞,俞函一直在跨越。”俞函的母親如是說。
成材有道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年幼的孩子對生活中的事物總是那麼好奇。平時大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孩子都覺得新鮮,什麼冰箱貼、遙控器、電燈開關、煤氣灶、飲水機、牙膏牙刷等,在孩子看來都是玩具,他們總喜歡擺弄個不停,而且喜歡發問。小時候的俞函也是這樣,而她的父母非常明智,懂得利用她的好奇心培養她的思考精神和創新精神。
剛到美國波士頓的時候,俞函隻有六歲。為了布置小俞函的臥室,父母特意買了一些小家具。商店的送貨人員把散裝的家具送到俞函家後,就離開了。父母原本打算下班回家再把家具組裝好,但當他們下班回家時,有了吃驚的發現——小俞函竟然把所有的家具都組裝好了,桌椅、床鋪、書櫥,一應俱全。這件事讓父母意識到,孩子非常聰明,喜歡動手嚐試新玩意兒,因此他們開始鼓勵小俞函去思考、創新。從那以後,小俞函把家裏的電器都當作“研究”的對象,她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在這個過程中,她竟然學會了修理小電器,很快就成了家裏的電器維修師。每當家裏的電器出現問題後,父母都不會急著拿去修理,而是先讓小俞函研究、探索,看看電器為什麼會壞,是否能修好。
即使小俞函無法把電器修好,父母也會肯定她的努力,表揚她是一個對家庭有責任心的小成員。這使得俞函從小就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由於父母的鼓勵和引導,以及他們有意識地培養俞函的創新精神,俞函的想法總是獨具匠心。在一次大型展覽會上,當年隻有11歲的俞函自己選購材料,依據聲、光反射的原理,精工細作,製成了一個安裝在照相機的三腳架上,用以收聽遠距離細微聲音的音響設備。這個創意獨特的作品完美而工整,獲得了觀展學者們的一致好評,還被舉辦單位作為保留展品收藏起來。在孩子的眼中,普通的生活裏到處充滿著新奇,在無數個千奇百怪的想法裏,孩子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父母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並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父母要善於觀察自己的孩子究竟有什麼特點、將來可能會在哪方麵有特長、具備怎樣的潛能……以便從長遠的角度引導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