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好奇心是孩子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很多天才發明都源於好奇心。當孩子指著看似平常的東西問“那是什麼”時,父母不要裝作沒聽見或者不耐煩地應付,因為這樣很容易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打擊孩子提問的積極性。不要小看孩子的奇思怪想,這中間往往蘊藏著不可預測的潛能。有關專家在研究北大、清華學生的學習動機時,發現學習的原動力是對知識的新鮮感,即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獲得智慧、進行積極思考的前提條件,因此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關愛孩子的成長、保護孩子未來的幸福。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拆了玩具,他們會生氣;孩子愛問為什麼,他們覺得厭煩。結果父母這樣的言行壓製了孩子的好奇心,束縛了孩子的手腳,使孩子失去了思考和創新的意識,缺乏創造力,這可是得不償失的。
◆注重培養孩子的文藝才能
俞函小時候聰明伶俐,兩歲半就能看圖識字,三歲時她上街就能讀出不少店名。六歲那年俞函剛到美國,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她並非天才,並不能輕易融入一個嶄新的環境。“開始我無法與別人溝通。
不光是英語,還有對文化環境的適應。多年後我才有要好的同學和朋友。”說起最初到美國時的情形,俞函認為是父母給了自己很多關愛和鼓勵,“小學時,每天下午兩點放學時爸爸都請假專程送我上語言學校,媽媽也經常教我讀寫。”為了使俞函與人順利交流,媽媽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指導俞函學習英語。當俞函學會了按順序流利地背誦英語字母時,她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劇增。經過半年苦學,俞函已積累了很多詞彙和日常用語,能夠順利與美國孩子溝通,能和他們一起上課學習了。漸漸的,俞函的英語成績越來越優秀。在波士頓小學舉行的校際英語作文比賽中,俞函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1990年,七歲的俞函參加了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的音樂會海報設計競賽,她是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小的,可是這絲毫不影響她獲得頭獎。後來她的作品被印成了海報,她還得到了100美元獎金。九歲時,俞函獲得了全美少兒繪畫比賽大獎,那屆比賽中僅有七名兒童獲此殊榮。16歲時,劍橋市的成人教育中心舉辦畫展,俞函的畫作被選做請柬的封麵。如果要問俞函為什麼有那麼好的繪畫才能,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爸爸。俞爸爸是一位畫家,俞函從小就跟他學習繪畫,技藝長進很快。
俞函笑著說:“小時候畫畫老是得獎,有一次我帶著媽媽去迪斯尼樂園,和其他幾位獲獎小朋友一起受到美國第一夫人的接見。我在高中時給一個姓阿維薩的老師畫的油畫頭像,一直被他珍藏著。”繪畫極好地培養了俞函的想象力和審美觀,也修煉了俞函的個人氣質,還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她音樂才能和舞蹈天賦的開發。小學畢業時,俞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有名的波士頓拉丁學校,那是一所有著悠久曆史與傳統的美國知名高中。當年該校在全國2000名考生中錄取了300多位,俞函排在其中第六名。進入中學後,俞函開始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是一個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父母鼓勵她全麵發展。在課堂學習之外,俞函開始接觸音樂、舞蹈、演講及手工藝,並且長進很快。緊接著,俞函的數學才能也得到了開發。中學第一年,她就在全州中學生數學競賽中嶄露頭角,奪得第一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