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哈佛首例本科直讀博士後——尹希(1)(2 / 2)

母親覺得尹希做得不對,心想:這麼難的題,不記筆記怎麼能記住解題思路和方法呢?等尹希回到家後,她就對他發脾氣:“你這麼逞強,難道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尹希鎮定自若地看著母親,說:“我都記在腦子裏了,為什麼還要記在紙上?”母親怎麼會相信呢?於是,尹希拿來一張紙抄下這道題,之後將所有輔助線清楚地畫了出來。母親不肯罷休,還要他寫出證明方法,尹希不解地問道:“畫了輔助線,解題方法已經一目了然了,還有必要寫嗎?”母親被問得啞口無言。後來,尹希的母親才意識到,孩子接受能力這麼強,是因為他善於記住關鍵點。所以,她不再要求尹希做筆記,而是順其自然。

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順其自然,這一點到底有多重要呢?有一個故事,相信你看了之後一定會受到啟發:有個設計師在設計一幢豪華辦公大樓時,給大樓安排了四個出入口。大樓竣工之後,他讓工人們在大樓四周種滿草。春去夏來,草地上被人們踩出了四條小道。有的小道寬一些,有些小道窄一些。這時,那位設計師要求工人沿著人們踩出的小道修建了四條通向大樓出入口的人行道。這位設計師的做法可謂獨具匠心,他懂得的一個道理就是:順其自然。如果在建造大樓的時候就把通道設計好,未經實踐便規定了人們行走的路線,或許會給人們帶來不便,最終草地上還是會被踩出小道。教育孩子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父母是設計師,如果從孩子出生的時候起,他們就開始設計孩子的成長路線,用自己設計的“模子”去培養孩子。那“模子”就是父母的理想、興趣和愛好。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別無選擇。於是,假日裏,孩子忙著學畫畫、練琴、學書法;父母逼著孩子學習,要求孩子考多少分,進入前幾名……結果孩子的興趣丟失了,孩子的快樂也沒有了,這是有悖於兒童自然成長規律的。尹希的母親說:“我希望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不給他太多壓力,否則不光父母累,孩子更累。我隻想孩子快樂、健康、積極向上,這就足夠了。”不錯,教育孩子就應該這樣想,沒有必要步步為營地去為孩子規定成長路線,順其自然反而會更好一些。

◆因為感興趣,所以才專注

小學二年級時,母親給尹希製訂了周末計劃:周六學圍棋、畫畫,周日出去玩,逛公園,接觸大自然。可是尹希並沒有這麼做,他整天“賴”在家裏,靠在父母的書架邊,靜靜地看書。母親感到奇怪,就看看尹希手裏拿的是什麼書,這一看,更是大跌眼鏡,原來尹希居然在看她大學時的微積分課本。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看大學的微積分課本,怎麼能看懂?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母親越想越生氣:於是訓斥尹希:“我不相信空中樓閣,你沒打好基礎,不許看這樣的書!”隨後她把相關的幾本微積分書籍打包放在了閣樓。可是母親出差一周回來後,驚訝地發現尹希又沉迷在微積分的世界裏。原來尹希不停地纏著父親,父親最終把那些書又拿出來給他看。“媽媽,你讓我看吧,我保證不影響學習,看微積分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我愛看。”

這就是小時候的尹希,因為對微積分感興趣,所以他才能專注地閱讀微積分課本,並視其為一種享受。尹希曾經過說:“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是非常美妙的。”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期間,有一年寒假,教授布置了一堆弦理論方麵的作業。教授在作業的時候說:“這次的作業比較多,你們能做完多少算多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