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哈佛首例本科直讀博士後——尹希(1)(1 / 2)

哈佛檔案

尹希

2001年,年僅17歲的男孩尹希被哈佛大學錄取了。他曾經被《中國日報》(英文版)、《人民日報》等媒體大篇幅報道。為什麼他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現在,來看看他的成材曆程:尹希出生於1984年。九歲時,尹希考入北京八中超常兒童教育實驗班,當時他是全班30多個孩子裏第二小的。1994年,10歲的尹希代表北京八中參加全國高中一年級化學競賽。1996年,12歲的尹希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物理學專業。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習期間,尹希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年年獲得獎學金。

2001年,17歲的尹希被哈佛大學物理學院錄取為博士在讀生。同時他還被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多所大學錄取,它們均為尹希提供全額獎學金。尹希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2006年5月,22歲的尹希繼續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後。他是哈佛大學破例允許本校學生報考博士後的第一位華人。2006年6月19日上午,國際弦理論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科學家相聚北京,共同探討弦理論這一處於前沿的理論物理問題。尹希登台演講,做了30分鍾的報告。

幾位中科院院士在聽完他的報告後均表示,說得非常好,很有見地。絕佳讚美北京八中的班主任趙大恒老師一說起自己的得意門生尹希,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某次師生聚會上,尹希向在場老師轉達了哈佛導師的一句話:“你的學校還有沒有像你這樣的學生?多給我推薦幾個吧!”“這樣的學生”指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呢?趙大恒老師理解為:“理解力強,善於聽課;有感興趣的事卻不受其幹擾,具有很強的自製力;學習興趣濃厚,對新知識渴求——尹希正是這樣的學生。”

成材有道

◆對待孩子不妨順其自然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順其自然,而不能拔苗助長”——這是很多父母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如果孩子渴望父母幫他往上“拔一截”,作為父母,你會不會拔呢?

你還會固執地認為這是拔苗助長嗎?其實這並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順應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尹希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上小學時,即使缺了一個月的課,他也能考出好成績。後來尹希通過了插班考試,被分到了五四路小學三年級賈老師班上。賈老師非常盡職,她給尹希及其母親的話是:“我從來就不相信天才,聰明的孩子到處都是。”在賈老師的辦公室裏,母親想讓尹希跳級的想法並沒有獲得賈老師的支持。賈老師的理由是:“二年級到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坎,是學習創作日記、作文的關鍵期,語文知識不是速成的,需要積累。如果孩子跳級後跟不上又被退回到原來的年級,會對孩子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經過老師的提醒,尹希的母親有些動搖,到底讓不讓尹希跳級呢?於是她讓尹希談談自己的想法,小尹希若無其事地說,“沒關係啊,退回就退回了。”尹希自信的神態堅定了母親的信心,於是尹希開始了“跳級實驗”。一個月內,賈老師找過尹希母親兩次,因為她發現尹希常常在交作業時找不到作業本。

原來尹希有丟三落四的毛病,甚至經常忘記寫作業。對此母親隻是告訴尹希按時寫作業的道理,叫他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過了相對平靜的一個月,尹希的母親再次被叫到學校去了。原來學校舉行年級作文比賽,尹希的作文《我家的傘竹》獲得了年級組的一等獎。賈老師當著尹希母親的麵,毫不掩飾內心的激動,反複讀著作文裏的片段,愛不釋手。“你家尹希簡直把傘竹寫活了,他的作文寫得真好。現在我不得不承認,你們家尹希可能是比別的孩子聰明些。”

小尹希得到了嚴格的賈老師的認可,他的“跳級實驗”成功了。1993年,九歲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超常兒童教育實驗班,當時他的年齡是全班30多個孩子裏倒數第二小的。每次照相,他都很自覺地站到第一排。在那樣的天才少年班裏,尹希的數學和物理成績依然非常驕人。但是有一次,老師告訴尹希的母親,說尹希上數學課的時候不做筆記,而且屢教不改。母親仔細了解了情況——那是一道幾何題,有11種解題方法,連優秀的教師也要看筆記才能完整地講下去,因此老師要求學生做筆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