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生命的奇跡(一)(1 / 3)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生命的潛能能夠支持你勇敢地去麵對一切看似不容易戰勝的挫折。

在一次因為戰亂而逃難的人潮當中,有一位身體虛弱的母親和她隻有3歲的小孩。

難民潮靠著步行緩慢地向邊境移動,酷熱的太陽惡毒地在每一個難民的頭上肆虐。難民們拖著蹣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倒下。

那位虛弱的媽媽終於支撐不下去了,她抱著她的小孩,找到了難民潮當中的一位神父。這位可憐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神父幫她照顧她的小孩,因為她覺得自己絕對無法撐到邊境。

神父略懂醫道,在簡單地檢查了這位媽媽的身體狀況後,他發現她的體力尚可,便斷然拒絕了這位媽媽。神父說:“你自己的孩子,當然要由你自己負責,我無法代勞!”虛弱的母親聽到神父這般無情的拒絕,不由得十分憤怒,轉身抱著自己的孩子,回到難民潮的隊伍當中。

一天一天過去,這一群難民終於步行到了邊境,通過國際紅十字會的照顧,在難民營中,每個人至少有了最起碼的安身之處。

這時候,神父再來探望這位身體已經恢複的母親。神父看到她,欣慰地說:“還好我沒有接下你托孤的任務,今天才能看到你們母子都平安……”

充滿智慧的神父,在最危急的時刻,讓這位可憐的母親激發出無窮的潛能。

誠然,不愛學習,即使大白天睜著眼,也隻能兩眼一抹黑;隻有經常學習,不論年少年長,學問越多心裏越亮堂,才不至於盲目處事、糊塗做人。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裏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隻要獲得了這點燭光,盡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不肯從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因為大事往往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小錢都抓不住,怎麼能抓住大錢呢?

美國西部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地方,許多人都跑到那裏打工,夢想到那裏撈一個世界,掙更多的錢。其中有兩個年輕人,一個是約翰,一個是斯蒂芬,他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了,說起去打工的事情,兩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們來到美國西部,就開始不斷地尋找機會。

有一天,二人同行時,有一枚硬幣躺在地上,約翰看也不看就抬著頭過去了;斯蒂芬卻毫不猶豫地把那枚硬幣撿了起來。約翰看著斯蒂芬,不由得露出了鄙夷的神情,他想:真沒出息,一枚硬幣也要撿,哪像幹大事業的人!而斯蒂芬卻想:眼看著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怎麼能成就事業呢?

兩個人又同時走進一家小公司。工作很累,工資也低,約翰不屑一顧地走了,而斯蒂芬卻高興地留了下來,努力地工作著。約翰走了一家又一家公司,他在不斷努力地尋找機會。兩年後的一天,兩人在街上相遇了,斯蒂芬由於努力地工作,已經幹出了一番事業,自己成了老板,而約翰卻仍然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

約翰感到非常不理解:斯蒂芬是一個連硬幣都撿的人,這麼沒出息,怎麼可能做出一番事業呢?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肯從小事做起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有一對以拾破爛為生的兄弟,他們天天都盼著能夠發大財。最終,上帝竟因為他倆每一個夢都與發財有關而大受感動。

上帝決定給他們一次發財的機會。

一天,兄弟倆照舊從家裏出發沿著街道向前走去,但這條偌大的街道仿佛被人來了一次大掃除,連平日裏最微小的破破爛爛都不見了蹤影,僅剩的就是上帝的一寸長的小鐵釘東一個西一個躺在地上。

老大看到路上的鐵釘,便把它們一個一個地撿了起來。

老二卻對老大的行為不屑一顧,並且說:“三兩個小鐵釘能值幾個錢?”

走到了街尾,老大差不多撿到了滿滿一袋子的鐵釘。

看到老大的成績,老二好像若有所悟。也打算學老大那樣撿一些鐵釘,不管多少,最起碼也能賣點錢。於是便回頭再去找,可等他回頭看的時候,來時路上的小鐵釘,卻一個都沒有了,全被老大撿光了。

老二心想:沒關係,反正幾個鐵釘也賣不了多少錢,老大的那一袋,可能連兩塊錢都賣不到,所以也就不覺得可惜。於是,兄弟兩個繼續再向前走,沒多久,兄弟倆幾乎同時發現街尾新開了一家收購店,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寫道:“本店急收一寸長的舊鐵釘,一元一枚。”

老二後悔得捶胸頓足。老大則將小鐵釘換回了一大筆錢。

店主走近呆在街上發愣的老二,問道:“孩子,同一條路上,難道你就一個鐵釘也沒看到?”

老二很沮喪:“我看到了啊。可那小鐵釘並不起眼,我更沒想到它竟然這麼值錢。等我知道它很有用時,卻連一根也找不到了。”

“長、短”和“高、低”都是相對而言的。隻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大的劣勢可能反而會變成最大的優勢。

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

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做了師父,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不錯,可是練了三個月,師父隻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點弄不懂了。

他終於忍不住問老師:“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

師父回答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但你隻需要這一招就夠了。”

小男孩並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父,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父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微有點艱難,但是對手還是很快變得有些急躁,連連進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稀裏糊塗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似乎更有經驗。小男孩顯得有點招架不住,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還打算就此終止比賽,然而師父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後,對手放鬆了警惕,小男孩開始使出他的那一招,製服了對手,由此贏得了比賽,得了冠軍。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師父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小男孩鼓起勇氣道出了心理的疑問:“師父,我怎麼就憑著一招就贏得了冠軍?”

師父答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幾乎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對付這一招唯一的辦法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力量和意誌的角逐。隻有那些已經發展出個性、力量、決心和懷有必勝信念的人,才能獲勝。

在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城市安泰歐,有一位年輕的猶太人,名叫賓漢。他遭人陷害,被判處勞役,到船上劃槳。賓漢被用鐵鏈鎖在船上劃槳的座位上,每天被迫拚命劃槳,不知不覺使他的身體變得十分強壯,他的監視者並不知他已從苦役中培養出強大的體力,終有一天,他可以憑著這股力量獲得自由。也許,連賓漢本人也未抱著這種希望。

接著,到了戰車大競賽的日子。在這一天裏,命運之神注定要解開把賓漢鎖在奴隸船上的鐵鏈,使他重新獲得自由。有一輛馬車沒有人駕駛,馬車的主人在絕望中隻好請求這位年輕的奴隸幫忙,因為他的臂膀十分強壯有力,這位主人請求他代替駕駛馬車。

當賓漢拉起韁繩時,觀眾們發出了吼聲。

“看,看,那雙手臂,你是從哪兒鍛煉出這雙手臂的?”他們大叫。

“奴隸船上。”賓漢回答說。

比賽開始了。賓漢以他那雙強壯有力的手臂鎮靜地駕著馬車,火速向前奔馳,終於獲得了勝利,也因而使他獲得自由。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不要盲目羨慕別人的成就,要找到自己的“強項”,充分發展自己的才能。

釋迦牟尼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慣的兒子的前途,雖然他有龐大的財產,卻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禍害。他想,與其留財產給孩子,還不如教他自己去奮鬥。

他把兒子叫來,對兒子說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經過艱苦的拚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父親的故事感動了這位從未出過遠門的青年,激發了他奮鬥的勇氣,於是他立下誓願:如果不找到寶物絕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出海。他駕船渡過了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了一種樹木,這樹木高達十餘米,在一大片雨林中隻有一兩株。砍下這種樹木經過一年的時間讓外皮朽爛,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會散發一種無比的香氣。放在水中,它不像別的樹木浮在水麵上,而是會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這真是無價的寶物呀!

青年把這香味無以比擬的樹木運到市場上出售,可是沒有人來買他的樹木,這使他非常煩惱。偏偏在與他相鄰的攤位上有人在賣木炭,那小販的木炭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剛開始的時候青年還不為所動,日子一天天過去,終於使他的信心動搖,他想:“既然木炭這麼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