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生活的細節(一)(3 / 3)

“是的。”猶太老人麵無表情地說。

“好吧,到那邊辦手續吧,年息為6%,隻要您付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把這些作保的股票和證券還給您……”

“謝謝……”猶太富豪辦完手續,準備離去。

一直在一邊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一個擁有50萬美元的富豪,怎麼會跑到銀行來借1美元呢?

他從後麵追了上去,有些窘迫地說:“對不起,先生,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你想問什麼?”

“我是這家銀行的行長,我實在弄不懂,您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40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為您服務的……”

“好吧,既然你如此熱情,我不妨把實情告訴你。我到這兒來,是想辦一件事情,可是隨身攜帶的這些票券很礙事,我問過幾家金庫,要租他們的保險箱,租金都很昂貴,我知道銀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嘛,就將這些東西以擔保的形式寄存在貴行了,由你們替我保管,我還有什麼不放心呢!況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過6美分……”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

有3個人接受偵探的特殊注意力訓練,因為他們都不太靈敏。警官對他們進行詢問以確定他們是否足夠靈敏,如果不行就不能繼續訓練。看來情況似乎有些不妙。

為了測試他們識別嫌疑犯的技能,警官拿出一張照片給第一個偵探看了5秒鍾,然後藏起來。“這是一個嫌疑犯,你怎樣識別他呢?”第一個家夥回答:“那好辦,我們很快就會抓到他,因為他隻有一隻眼睛!”

警官說:“哦……喔……因為照片隻顯示了側麵。”對這個可笑的回答警官感到有點意外,然後又拿照片給第二個家夥看了5秒鍾問:“這是嫌疑犯,怎樣才能識別他?”

第二個家夥笑了:“哈!太容易抓他啦,因為他隻有一隻耳朵!”警官對他們的回答很不滿意:“你們兩個是怎麼搞的?當然看起來隻有一隻眼睛和一隻耳朵,因為這是一張側麵照!那就是你們的最佳答案嗎?”他接著把照片拿給第三個家夥看,很不高興地問:“這是你的嫌疑犯,怎樣才能識別他?”他很快又補充道:“在給出愚蠢的回答之前好好想一想。”

那個家夥專心地看了照片一陣後說:“哦……嫌疑犯戴著隱型眼鏡。”警官驚得啞口無言,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嫌疑犯是否戴了隱型眼鏡。“哦,一個有趣的答案……在這兒等幾分鍾,我去查查檔案,再回來告訴你結果。”他離開房間走進辦公室,在電腦裏查閱嫌疑犯的檔案,回來時臉上帶著愉快的笑容。

“哇,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嫌疑犯確實戴了隱型眼鏡。幹得好!你是怎樣獲得這麼敏銳的觀察力的?”

“那容易,”那個家夥回答,“他無法戴普通眼鏡,因為他隻有一隻眼睛和一隻耳朵。

上資質管理的課時,有一個例子叫演繹性思維。1、2兩個人隻表現出最低級別。3可就表現出對於複雜因果關係的理解了。

思想和事實是兩回事,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芝諾是古希臘一個極善於詭辯的哲學家。他的一個眾人皆知的“阿基裏斯永遠追不上烏龜”的詭辯是這樣的:阿基裏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假設烏龜先爬一段路然後阿基裏斯去追它。芝諾認為阿基裏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因為前者在追上後者之前必須首先達到後者的出發點,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於是前者又必須趕上這段路,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由於阿基裏斯和烏龜之間的距離可依次分成無數小段,因此阿基裏斯雖然越追越近,但永遠追不上烏龜。

當然,這個結論在實踐上是錯誤的,但奇怪的是這一論證在邏輯上卻沒有任何毛病。

在古希臘,還有一更妙的詭辯是這樣的:一粒穀子落地時沒有響聲,兩粒穀子落地時也沒有響聲,三粒穀子落地時還是沒有響聲……以此類推,一整袋穀子落地時也不會有響聲。這同樣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

對於詭辯怎麼看,人們往往習慣於從實踐角度去評價它,總是根據事實去說它是錯的,這種評價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詭辯家的意圖。那些詭辯家自己也知道這些詭辯在實踐上是錯誤的,他們也並不真的想否認事實,誰也沒有這麼傻,真正傻的是那些認為詭辯家是犯傻的人。那些人傻就傻在不去想一想詭辯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其實,“實踐上錯,邏輯上對”這一結果是為了說明,思想的情況和事實的情況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實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這兩種真理分別有著不同的用處。例如,邏輯定理與事實就常常不一致。有一條邏輯定理說的是“隨便一句假話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話”,這聽上去十分荒唐。結果真的有人就要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證明從“2+2=5”推出“羅素是教皇”。深邃無比的羅素做出了如下的證明:假定2+2=5;等式的兩邊各減去2,得出2=3;易位得3=2;兩邊各減去1,得出2=1;教皇與羅素是兩個人,但既然2=1,教皇與羅素就是1個人,所以羅素是教皇。

這個結論,有人說是笑話,如果是這樣,應當說是一個很深刻的笑話。實際上這並不很難理解,我們在數學中講到的點、線、麵、平行線、三角形、圓形等等在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它們隻是思想中的理想化的東西。思想與事實的聯係隻是表現為思想可以應用到事實中去。前麵講到的那兩個詭辯隻是給錯誤想法敲敲警鍾,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它們的確很荒謬。

人們不能享受快樂生活的根本原因在於:在他們的腦海中,擁有快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把簡單的事情弄得複雜了,也就享受不到快樂了。

一個衣衫寒磣的漁夫正躺在船裏打盹兒,一位穿著入時的旅遊者在拍照時吵醒了他。旅遊者說:

“天氣這樣好,您今天一定打到很多的魚。”漁夫搖搖頭。

“您覺得不舒服?”

“我的身體棒極了。”漁夫舒展著四肢。

遊客顯出困惑的表情:“那您怎麼不去打漁?”

“我已經打過了。我的筐裏有四隻龍蝦,還捕到了二十幾條青花魚,我甚至連明後天的魚都打夠了。”

遊客激動起來:“但是請你想一想,要是您每天出海兩次、三次、甚至四次……您就能捕到更多的魚,那麼不出一年您就可買輛摩托,兩年就可再買一條船,三四年說不定就有了漁輪,有朝一日您還可以建一座冷庫,蓋一座熏魚廠……您可以坐著直升機飛來飛去找魚群,用無線電指揮你的漁輪作業。您可以取得捕大馬哈魚的權,開一家活魚飯店,無需通過中間商就直接把龍蝦運往巴黎——然後……”

遊客興奮得說不出話來。

漁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著一個嗆著了的孩子:“然後怎麼樣?”

“然後您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下打盹兒——還可以眺望大海。”

“我現在已經這樣做了。”漁夫說,“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兒,隻是您照相機的‘哢嚓’聲把我打攪了。”

所謂內心的快樂,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

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前掛了一塊招牌,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洞。

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看見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到自己想尋求的東西。

有一天,丹尼絲站在一個珠寶店的櫃台前,把一個放著幾本書的包裹放在旁邊。當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人進來,也開始在櫃台前看珠寶時,她禮貌地將自己的包裹移開。但這個人卻憤怒地瞪著她,告訴她,自己是個正直的人,絕對無意偷她的包裹。並且他覺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將門關上,走出珠寶店。

丹尼絲十分驚訝,這樣一個無心的動作竟會引起別人如此的震怒。後來她領悟到,這個人和自己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實,外在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個人內在態度不同罷了。

過幾天的一個早晨,丹尼絲一醒來便心情不佳,覺得這世界是多麼枯燥,想到這一天又要在單調的例行工作中度過時,不禁感到憤怒、無助。當她擠在車陣中緩緩向市中心前進時,她滿臉怒氣地想:為何有那麼多笨蛋也能拿到駕駛執照?他們開車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沒資格在高峰時間開車,這些人的駕照都該被吊銷。

後來,她和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丹尼絲心想:“這家夥認為他開的車大,一定會直衝過去。”但就在這時候,卡車司機將頭伸出車窗外,向她招招手,給她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在丹尼絲將車子駛離交叉路口時,她的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開朗。

這位卡車司機的行為使丹尼絲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依舊,不同的是人們的態度。

人與動物真正的區別,在於他內在的、無形的力量和價值。

一個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最奇特的故事。這個故事足夠寫一本大書,不過長話短說,現在信徒都知道基督教信心療法的創始人艾迪太太。

可是在當時,艾迪太太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4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整整31年都沒有再見到他。

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發生在馬薩諸塞州的林恩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醫生也認為她活不多久了。醫生還說即使是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艾迪太太打開她的《聖經》。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就對癱子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也許你現在正對自己說:“這是在替基督教信心療法傳道。”不是的,但是人們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