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地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錙銖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學曆代表過去,隻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曆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唉。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從這一天開始,她長大了許多。
我的一位同學,曾說過這樣一段經曆:
那年她剛從大學畢業,分配在一個離家較遠的公司上班。每天清晨7時,公司的專車會準時等候在一個地方接送她和她的同事們。一個驟然寒冷的清晨,她關閉了鬧鍾尖銳的鈴聲後,又稍微懶了一會兒暖被窩——像在學校的時候一樣。她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拖延一些時光,用來懷念以往不必為生活奔波的寒假日子。那一個清晨,她比平時遲了五分鍾起床。可是就是這區區五分鍾卻讓她付出了代價。
那天當她匆忙中奔到專車等候的地點時,到達時間已是7點05分。班車開走了。站在空蕩蕩的馬路邊,她茫然若失。一種無助和受挫的感覺第一次向她襲來。就在她懊悔沮喪的時候,突然看到了公司的那輛藍色轎車停在不遠處的一幢大樓前。她想起了曾有同事指給她看過那是上司的車,她想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她向那車走去,在稍稍猶豫後打開車門悄悄地坐了進去,並為自己的聰明而得意。為上司開車的是一位慈祥溫和的老司機。他從反光鏡裏已看她多時了。這時,他轉過頭來對她說:“你不應該坐這車。”“可是我的運氣真好。”她如釋重負地說。這時,她的上司拿著公文包飛快地走來。待他在前麵習慣的位置上坐定後,她才告訴他的上司說班車開走了,想搭他的車子。她以為這一切合情合理,因此說話的語氣充滿了輕鬆隨意。上司愣了一下,但很快明白了一切,他堅決地說:“不行,你沒有資格坐這車。”然後用無可辯駁的語氣命令,“請你下去!”她一下子愣住了!這不僅是因為從小到大還沒有誰對她這樣嚴厲過,還因為在這之前她沒有想過坐這車是需要一種身份的。當時就憑這兩條,以她過去的個性是定會重重地關上車門以顯示她對小車的不屑一顧爾後拂袖而去的。可是那一刻,她想起了遲到在公司的製度裏將對她意味著什麼,而且她那時非常看中這份工作。於是,一向聰明伶俐但缺乏生活經驗的她變得從來沒有過的軟弱。她近乎用乞求的語氣對上司說:“我會遲到的。”“遲到是你自己的事。”上司冷淡的語氣沒有一絲一毫的回旋餘地。
她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司機。可是老司機看著前方一言不發。委屈的淚水終於在她的眼眶裏打轉。然後,她在絕望之餘為他們的不近人情而固執地陷入了沉默的對抗。
他們在車上僵持了一會兒。最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上司打開車門走了出去。
坐在車後坐的她,目瞪口呆地看著有些年邁的上司拿著公文包向前走去。他在凜冽的寒風中攔下了一輛出租車,飛馳而去。淚水終於順著她的臉腮流淌下來。
老司機輕輕地歎了一口氣:“他就是這樣一個嚴格的人。時間長了,你就會了解他了。他其實也是為你好。”
老司機給她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他也遲到過,那還是在公司創業階段,“那天他一分鍾也沒有等我也不要聽我的解釋。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遲到過。”他說。
她默默地記下了老司機的話,悄悄地拭去淚水,下了車。那天她走出出租車踏進公司大門的時候,上班的鍾點正好敲響。她悄悄而有力地將自己的雙手緊握在一起,心裏第一次為自己充滿了無法言語的感動,還有驕傲。
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交戰著……
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
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
以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再加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
麵臨挫折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像小虎鯊呢?當我們麵對拒絕的問題時,我們不妨想想小虎鯊的遭遇。
小虎鯊一出生就在大海裏,很習慣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餓了,小虎鯊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魚類吃,雖然要費力氣,卻也不覺得困難。
有時候,小虎鯊必須追逐良久,才能獵食到口。這種困難度,隨著小虎鯊經驗的長進,越來越不是問題,獵食的挫折並不對小虎鯊造成困惑。
很不幸,小虎鯊在一次悠遊追逐時,被人類捕捉到。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虎鯊的單位把它買了去。關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獵食。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魚食。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大片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兩半,小虎鯊看不出來。
這一天,研究人員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將放下魚之後,就衝了過去,撞到玻璃,痛得頭眼昏花,什麼也沒吃到。
小虎鯊不信邪,等了幾分鍾,看準了一條魚,咻!又衝過去,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一樣吃不到。
休息十分鍾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咻!又衝過去,情況沒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想不通到底是怎麼回事?小虎鯊癱在池子裏。
最後,小虎鯊拚了最後一口氣,咻!再衝,仍然被玻璃擋著,撞了個全身翻轉,魚就是吃不到。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在池中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是不敢去吃,可是又餓得眼睛昏花,不知道怎麼辦?
人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限製,小虎鯊為了獵食,被玻璃撞得頭昏眼花,但是當玻璃取走後,到口的魚食也不敢去吃,隻好餓肚子。
知識通過有效的管理,最終會變成生產力。
在古希臘時期的塞浦路斯,曾經有一座城堡裏關著一群小矮人。傳說他們是因為受到了可怕咒語的詛咒,而被關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沒有糧食,沒有水,七個小矮人越來越絕望。
小矮人們沒有想到,這是神靈對他們的考驗,關於團結、智慧、知識、合作的考驗。
神靈希望經過這次考驗,小矮人們能悟出以下道理:
資訊不代表知識。
分享、溝通與行動是將知識轉化為成果的關鍵。
知識通過有效的管理,最終將變成生產力。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個收到守護神雅典娜托夢的。雅典娜告訴他,在這個城堡裏,除了他們呆的那間陰濕的儲藏室以外,其他的25個房間裏,有1個房間裏有一些蜂蜜和水,夠他們維持一段時間;而在另外的24個房間裏有石頭,其中有240個玫瑰紅的靈石,收集到這240塊靈石,並把它們排成一個圈的形狀,可怕的咒語就會解除,他們就能逃離厄運,重歸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