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為成功的人工作,再與成功的人合作,最後是讓成功的人為你工作。
曾經有人采訪比爾·蓋次成功的秘訣。比爾·蓋次說:因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認識,也沒有辦法去為他工作,而讓成功的人為我工作,在現階段,我更沒有這個實力。隻有合作,是我最喜歡和最欣賞的。我也力圖借助一個寬鬆的環境和積極的團隊,與更多的人公平合作,以便在未來替自己經營一個抵抗風險的事業。
我最喜歡合作的人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危機是沒有危機感,最大的陷阱是滿足。人要學會用望遠鏡看世界,不是用近視眼看世界。順境時要想著為自己找個退路,逆境時要懂為自己找出路。
二、學習力強。學曆代表過去,學習力掌握將來。懂得從任何的細節,所有的人身上學習和感悟,並且要懂得舉一反三。主要的是,學習,其實是學與習兩個字。學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學,做,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隻有達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時候,學習是一種態度。隻有謙卑的人,才真正學到東西。大海之所以成為大海,是因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動力強。隻有行動才會有結果。行動不一樣,結果才不一樣。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做了沒有結果,等於沒有做。不犯錯誤,一定會錯,因為不犯錯誤的人一定沒有嚐試。錯了不要緊,一定要善於總結,然後再做,一直到正確的結果出來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傑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計較的人,一生隻得兩斤。有點奉獻精神,是不可能創業的。要先用行動讓別人知道,你有超過所得的價值,別人才會開更高的價。
五、有強烈的溝通意識。溝通無極限,這更是一種態度,而非一種技巧。一個好的團隊當然要有共同的願景,非一日可以得來。需要無時不在的溝通,從目標到細節,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溝通的內容之列。
六、誠懇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場,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關鍵是大家都要開誠布公地談清楚,不要委曲求全。相信誠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觀。曾經有一個記者在家寫稿時,他的四歲兒子吵著要他陪。記者很煩,就將一本雜誌的封底撕碎,對他兒子說:“你先將這上麵的世界地圖拚完整,爸爸就陪你玩。”過了不到五分鍾,兒子又來拖他的手說:“爸爸我拚好了,陪我玩!”記者很生氣:“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說謊話就不好了。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拚好世界地圖!”兒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拚好了呀!”記者一看,果然如此:不會吧?家裏出現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問:“你是怎麼做到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麵是一個人的頭像。我反過來拚,隻要拚這個人了,世界就完整了。”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他的自信、執著,他的富有遠見、勤於實踐讓他握有了一張人生之旅永遠的坐票。
朋友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座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說,他總能找到座位。
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若幹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麵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隻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朋友作為生意人,經常被同行羨慕“運氣好”。因為一些看來希望渺茫的機會一旦被他撞上,總能達成最後的合同。當我聽過他“找座位”的故事後,我開始悟出,他的運氣其實是他不懈追求的回報。
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
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思前想後,他決定收起所有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學士證,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口的專業。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於是老板又提升了他。
再過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博士證,老板對他的水平有了全麵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這時請求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
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得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裏。
當然,你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個窮人對仆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有什麼結果呢?
窮人讚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
“有一種窮人算是窮到了家。他們寧願位列一支窮人的隊伍之首做一輩子窮人,也不願跑到一支富人的隊伍之尾去做一會兒富人。”10月間到中國講猶太商法的這個日本學者的觀點很有意思。這個學者名叫手島佑郎。講壇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搭建。
他講的題目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先後在以色列和美國鑽研猶太商法已達30餘年的手島佑郎不愧是個博士。他在簡要講述猶太史和猶太聖典《塔木德》、講述它們與《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的關係之前,先說起了兩個極短的故事。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裏,當小孩稍稍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典,點一滴蜂蜜在上麵,然後叫小孩子去吻經書上那滴蜂蜜。——猶太人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母親同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突然起火,你會帶什麼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那麼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種無形、無色也無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應帶走的不是別的,而是這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隨著你。”
手島佑郎一一列舉了猶太商法的32種智慧。這時,一個遲到的聽眾遞上一張紙條,問什麼是猶太商法。手島佑郎大聲說:“我在解釋之前,先向你提三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如果有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而另一個卻很幹淨,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當然是那個身上髒的人!”
“錯!那個被弄髒的人看到身上幹淨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幹淨的,而幹淨的人看到髒人,認為自己可能和他一樣髒,所以是幹淨的人要去洗澡。”
第二個問題,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幹淨的人!”
“又錯了!幹淨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髒,而那個髒人則明白了幹淨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髒人去了。”
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髒人。不,是那個幹淨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幹淨、一個髒的事情嗎?”
黑壓壓的聽眾一時寂靜,隻有手島佑郎的聲音在回響著:“這就是猶太商法,這就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的靈魂!窮是一種切膚沒齒的感受,富是一種矜持倨傲的狀態。
“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隻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隻是慨歎命運不濟。窮人隻有站在富人堆裏,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手島佑郎一口氣說完,現場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當手島佑郎宣布想進一步了解詳情的人可以申領他的《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講義的時候,掌聲再次響起來,以致手島佑郎的聲音被淹沒了。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