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和陌生人交往的危險性到底有多高(1 / 1)

以上種種對陌生人的言論和態度,似乎別有道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真的拒絕和陌生人說話,你的生活將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據報載,一位家住某市的男孩在乘坐公交車時迷路,該男孩不吃不喝也不說話,這可難壞了一群幫他找家的市民。最後民警趕到,小男孩才告訴民警,自己姓名、家庭住址,因為在車上打瞌睡坐過了站迷路了。並還說,平時家人反複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才會出現剛才的一幕。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當一個人被蛇咬了後,不僅被咬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把繩子當成蛇,周圍的人也同樣會把繩子看成蛇。這種情況的直接後果就是人人自危,人們之間充滿恐懼感,社會充滿了不信任。而各方人士提醒人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人們把所有陌生人,都要當成騙子來對待。

但是繩子畢竟不是蛇,陌生人是騙子、是壞人的可能性也畢竟是很小的概率,而人們之間的過分防範,不與所有的陌生人講話,不僅難以做到,也會給和諧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麵影響。

因為現代社會,人們需要不斷交流,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交流的欲望,每個人都在交流中成長、成熟,都需要“和陌生人說話”。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社會、家長和老師反複告誡他:“如果有陌生人要帶你走、給你東西吃或跟你說話,不要理他。”這無形中增加他的心理負擔,不敢同別人主動地交往,成年後這個人很可能會失去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哪怕隻有一個陌生人在場,他也會本能地失去安全感,這將會導致一個人產生壓抑、孤獨、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阻礙他的人際交往,甚至影響他一生的心理健康。

如果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從語言告誡變成行為準則,是可怕的。其實一個社會出現幾個騙子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遠遠沒有人們之間的不信任與冷漠可怕;更沒有不健康的心理將伴隨一大批人的一生所帶來的危害性要大。

如果人人都抱持著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宗旨,那會是怎樣的情形?萍水相逢,對彼此的認識根本是一片空白,無所謂善意更無所謂惡意,為什麼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人家?殊不知,心同此理,對方也在用同樣的方式來看你呢!

其實,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陌生人並不會比熟人更危險,再說,即使有懷有惡意的陌生人存在,又占了多少的比率?有必要一篙打翻一船人嗎?

雖說我國人情味濃厚,現在想來,卻有點偏差,這個人情味是存在於親戚朋友之間的,而對於陌生人卻很少給予信任。也許說我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更確切一些。

因此,“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應該被提倡,而且關部門也有責任不使人們之間加深這種信任危機。社會管理者更有責任不能讓繩子在人們的印象中永遠是一條蛇。

當然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造就良好的治安環境,使人們的生活平安、祥和,進而使人們之間能夠正常地和陌生人交流。

有個男人走在路上,迎麵過來個陌生人。陌生人就如一般的騙子那樣,從懷裏拿出個形狀怪怪、色彩舊舊的東西給他看。口中說:這個古董,至少值兩千元,因來此地做生意被騙了,想用它抵200元回家的路費。見他猶豫,陌生人又補充說:在你之前我問過9個人,都以為我是騙子,你肯幫助我嗎?

他那天心情不錯,想做個測試,或者做個傻瓜。他說:古董我不懂,我就借你200元好了,你日後還我。事後周圍的人都笑他白白把錢送給了騙子。沒想到一個多月後,陌生人將錢送還給了他。

正當他熱心為“騙子”平反之時,陌生人又找上門來,這次帶了一大堆古董字畫。陌生人說,自己將去遙遠的地方闖蕩,也許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也許永遠都回不來,家中沒別的人,這批祖傳的寶貝想轉讓給一個信得過的人。他問總共值多少,答曰至少三十萬。他笑說,我總共3萬存款。對方說那就3萬。他心中暗暗叫苦,原來是大騙子!

陌生人走了,他不懷多大希望地請來行家鑒定。結果是,那堆寶貝遠遠不止三十萬。

他是個社會學講師。日後他在課堂上對學生敘述完這段故事後說:10個看上去像騙子的陌生人中,隻有一個是真騙子,其餘9個是好人。但10個常人中卻有9個把陌生的好人當騙子,隻有一個相信他是真好人。

人們之所以對陌生心存戒備,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害怕陌生人會給我們帶來危險,對人身造成傷害。而心理學實驗卻表明,人類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一個規律:特別好和特別差的人各隻占2%左右,中間水平的占9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和陌生人交談,碰到正常人的幾率遠大於碰到一個壞蛋。所以說,陌生人並不等於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