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陌生人是危險的代名詞(1 / 1)

很多的人認為,並不是非得坐上一艘像宇宙飛船的噴氣式飛機,來到亞馬遜熱帶雨林和鱷魚接吻才算冒險。

某權威機構最近的統計顯示,80%的中國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動證明:他們覺得和陌生人說話、交際也是莫大的風險。

這些來大都市的被訪談者,並不是拒絕城市空氣和自來水的“反城市主義”分子,或者為鄉土中國唱挽歌的文化老者;被訪談者,就是我們,以及與我們在弄堂、胡同、高檔辦公樓裏擦肩而過的任何人。

陌生人,就是危險的代名詞?事實果真如此嗎?

陌生人就意味著危險

似乎沒有理由去恐懼陌生人,不僅僅因為我們也是別人眼中的陌生者,但是很多的人卻對陌生人心存芥蒂,諱莫如深。

法國社會學家弗裏德曼這樣描述現代社會的陌生性: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發生火災了,陌生人撲滅燃燒的建築物,是消防員;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築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是陌生人在電視、報紙和互聯網上告訴我們地球另一麵的新聞,重病住院是陌生人切開我們的身體……

但中國人就是不和陌生人交際,寧願在熟人的同質小圈裏打轉。有位學者用“差序格局”一詞來描述中國人之間的關係模式:任何事物,都可以依著與自己的親疏熟生而產生判斷與感情上的差異。基本上,對於同一件事,人們越是接近與熟識,所發生切身感受的反應就越強烈,乃至接近自我的反應,而越是陌生與疏遠的人群,人們則越可能采用冷漠甚至諧謔的旁觀態度。

在很多民眾的基本溝通訓練中,陌生人是某種敵對意味的代名詞。

“不要與陌生人說話”或者“不要和陌生人交心”成為一種普遍的規則。

當你行走在清晨的上海街頭,如果你微笑著向一個不認識的人喊“早上好”,他一定是一臉驚詫。而如果你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向一位二十多歲的女郎這樣表現,你就很有可能被回敬一句“神經病”。

陌生就意味著不了解,意味著不確定性與危險因素的存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文化中保留有對陌生人的戒懼規則,而且也有一係列針對陌生人的處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