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溝通總結(1 / 2)

近鄰常常被予以陌生人待遇,而陌生人又常被予以朋友待遇。因為每個人都有窺隱欲,憧憬邂逅、奇跡,以此一些陌生人進入了你的社交圈。但是,對於陌生人,你少不了一份戒心,說半真半假的話以求自我保護,對陌生人的表白半信半疑,直接或委婉地拒絕或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你欲拒還迎,欲說還休,取決於陌生人的表現、場景和你的個性、心情。通常情況下,一些陌生人帶給人騷擾,另一些帶給人溫暖,更多的是被人淡忘。

從“偏愛陌生人”的外國人說開去

比起國人的矜持,很多外國人卻“偏愛陌生人”。一些常年在國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經常能從陌生人那裏看到微笑、聽到問候、得到幫助。

不可否認,很多因素使當今世界存在溝通困境,如美國人心中的恐怖陰影、巴西的治安問題、印度的貧富差距……然而,在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仍對陌生人禮貌、誠懇、熱情。我就從這些“偏愛陌生人”的外國人說開去。

美國:“9·11”並沒有改變一切

“9·11”事件發生後,普通美國人的防範心理加重了許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並沒有改變一切。

李浩是兩年前到美國的。下飛機那天飄著小雨,他沒有找到來接機的親戚,沒辦法,隻能一個人向親戚家摸去。但繞了好久還是沒找到,而且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於是,他決定找一戶人家借電話。

當時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他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比如被人轟出來,甚至被警察帶走。結果,敲門聲過後,開門的是一位老太太,李潔結結巴巴地用英語表明了來意。出乎意料的是,老太太很熱情地答應了他的要求。打完電話,在等待親戚來接的時候,他問老太太為什麼會讓他進來,難道不害怕嗎?

老太太說,自從“9·11”事件發生後,政府告誡大家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但她認為這樣做使得人和人之間變得不信任,所以她寧可冒險來幫助別人,也不願意看到人們之間失去這種珍貴的情感。

如果說在困境中得到的是感動,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往往是溫馨。李浩所住的小區附近有一個郵局,因為距離比較近,所以他總是走路去寄信。路上總會碰到遛狗的中年夫婦、跑步的年輕女孩,或者匆匆走路的行人,這些陌生人總是很親切地和他打招呼,一聲“你好”或微笑地點點頭。有一次,一位老人甚至脫帽向他行禮,讓他受寵若驚。

有人說,美國人對待陌生人相對熱情的態度和它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關係。幾乎每個美國人在小時候都上過一門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當他們長大後,都會被鼓勵和陌生人進行交談,甚至學校會故意設置一些特殊的環境來培養他們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美國的節假日多,各種各樣的組織舉辦的聚會也很多。在這些聚會上,大家在一起相談甚歡,說不定有些人認識才幾分鍾而已。另一方麵,美國地廣人稀,美國人常常需要為了工作、學習或者其他原因而遷徙,因此每個陌生人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這就使得他們更加善談。

日本:“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歡

與美國相比,日本人口密度大,自然環境惡劣,可以說難占“天時”、“地利”,因此隻求“人和”。

日本人對待陌生人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講禮貌。一位國內的著名學者訪問日本後曾說:“日本人的腰和脖子大概不會得病,因為他們每天鞠躬的次數太多了。”

在一座樓裏住的房客,相互連名字都不知道,但他們一定會主動搶著打招呼,越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越主動,反而是一些中年男人略顯矜持。

日本人講禮貌的重點是“禮讓”,尤其是對陌生人。有過在日本呆過的國人,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乘電梯時,總是那位最先進入電梯的人走到按鍵處,按住開關,讓大家依次進入。到達相應樓層時,又是這位按住開關,請大家先下,每人走出時都會向這位“先人後己者”道聲感謝,此人也欣然受之。

日本人多地震,災害頻發,房子大都又矮又小,生存空間之狹小可想而知,但日本卻明顯比美國等空間廣闊的國家要和諧,就是這種“禮讓”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麵,日本人的禮貌也有明顯的分寸感,不是“無限熱情”。日本人在街上或公交車上不用眼睛盯著別人看,有誰打個噴嚏什麼的,回頭率也不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