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溝通總結(2 / 2)

日本人對待陌生人的第二個特點是誠信。中國有一句話:“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但日本人對陌生人大都是“無罪推定”,大都假定對方是好人,一般人的防範心理都不強。

日本有個詞叫“和平傻子”,意思是環境太和諧、平穩了,人們遇不到壞人,慢慢會不懂得防範。因此日本電視台故意製作節目,看日本人到各國去如何被人坑,但這些被坑的人在節目中其實都是被“歌頌”的對象,日本人中也是這樣“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歡,太精明、不上當的人並不吃香。在日本,“被騙”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這並不影響人們與人為善、相互信任的態度。因為人們懂得:不能“因噎廢食”,輕信比相互猜疑的損失要小,風氣也是靠人來培養的。

第三個特點是體製、規範、價值觀念配套。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除了個人性格,一般文化、宗教等社會因素的作用也很大。例如,日本人崇尚“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常自比烏龜,意思是說自己笨,但誠懇、老老實實地苦幹。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耍小聰明、坑蒙拐騙的成本太高,而做老實人又省心、又不吃虧。

巴西:拍手可以解決內急

提到巴西,曾有人猜測高犯罪率會使當地人“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但在巴西工作的國人感受正好相反,南美人特有的熱情總能讓你感到意外。

在一般國家,如果路人內急,想找個地方方便是件很麻煩的事。在巴西則不然,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如果你突然想上廁所,隨便到哪一家的門口,在離門三步遠的地方拍三下手掌,主人馬上會熱情邀你進去解決問題,更會問候你幾句,給你遞上一杯清水。

有一次,巴西當地一位居民宴請一位中國人。由於這位中國人是第一次到這位居民的所在地,他開車走了幾個來回,就是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正當他不知所措,停車看地圖時,迎麵走來了一對母女,他立即下車向她們問路。

看過地址後,她們母女倆低聲商量了一下,不一會兒,女兒對這位國人說,這個地方不太容易找,她們不太熟悉但可以幫忙。於是,母女倆上了這位國人的車,在她們的指點下,車繞了三個街口,才找到要去的地方。當國人一再表示感謝並堅持要送她們回家時,她們才坦率地說,她們是飯後出來散步的,碰巧幫了一點小忙,不值得謝,巴西人都會這麼做的。

印度:乞丐的鄰居可能是富翁

到過印度的人,感覺印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國內相比要簡單得多。在這裏,乞丐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富翁的豪宅門口搭個棚過日子,而不用擔心遭到驅趕;即使在新德裏最高級的住宅小區,走街串巷的小販們敲開一戶人家的大門討口水喝,主人也會非常樂意地滿足他這個要求。

在新德裏你可以到處看到,許多騎摩托車的印度人會在路口等紅燈時相互聊天,很多時候他們並不認識,從他們的表情和手勢來看,自己的坐騎、前方道路交通情況等都可能會成為聊天的話題。如果你是外地出差,遇到找不到地方的情形而不得不向當地人詢問時,往往會有一大群人圍過來,熱情指點,有時候還會有人主動要求帶路。

在向許多印度人詢問“為何不會對陌生人冷漠”時,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回答、也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安全考慮以及社會傳統可能是出現以上現象的重要原因。印度城市治安環境要好一些,特別是搶劫、詐騙等導致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的案件發案率比較低,因此,人們的防範意識並不強。

另一方麵,向陌生人提供幫助是印度社會的一項傳統,也是印度宗教所提倡的美德。數千年來,一些印度教徒往往帶上一隻碗便開始雲遊四方,到別人家裏住一晚、討一點飯吃被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整個印度社會也將這種為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視為一種傳統。

溝通總結

有人認為,對陌生人的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標誌。這一點不無道理,一葉而知秋,通過人們對陌生人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文明和和諧程度。學習和借鑒是多方麵的,外國人這種對待陌生人的開放態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