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中國式社交(3 / 3)

下車以後,他們開始聊,他告訴葉小姐他是來考試的,但是行李被偷了,錢包沒丟。

葉小姐信了他的話,她當時也沒多少錢,所以她把自己的顏料借給他,把他帶到男生宿舍,讓一個老鄉照應。老鄉神經兮兮地問葉小姐他是誰,她說是從汽車上撿來的。後來就都成了最好的朋友了。

李麗和葉小姐這類人對陌生人之所以有如此開放的態度,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惡並存的,每個人都是天使和惡魔的混合體,維持相當的警覺和戒心確實是保護自己的好方式,但不能因噎廢食拒絕所有陌生人。這個世界上有60億的人口,那麼,有幾人是你的熟人?大多數人都是和你素不相識,難道你就在熟人圈中打轉?

基於此,他們覺得跟陌生人交往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並非如我們想像的有那麼多的禁忌,因此,這類人對陌生人持開放的態度。

陌生人,隻是一次性朋友而已

對於人生,有人有過詩意的描述:

人生猶如開往不同站點的班車,你在某站上來,總會有那注定伴你走一程的乘客從某處上來,然後靜靜坐在你旁邊的位置上。你們或許無語,或者攀談起來,但是,那人終於要在某處下車,而你還要去奔向屬於自己的站點……這樣看來,又有哪個朋友不是一次性的呢?

如文字描述的一樣,不管是真實的旅途中,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有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很多甚至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但很多僅僅是把他們當作了一次性的朋友,隨著旅途的結束,一起當作了遠去的風景,鮮有真正成為長久的好朋友的。事後,更是很少留下彼此的聯係方式,即使留下了聯係方式,也鮮有人再聯係。

劉女士的職業決定了她是注定要在旅途中度過時間的,不和陌生人說話不可能。對於一個陌生人,可不可以聊,她有著自己驚人判斷。她覺得人和人之間都會有感覺,這甚至不需要觀察,你會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可以聊。眼望之處都是話題,去哪啊,做什麼的呀。

這種默契像談戀愛一樣,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但是緣分隻在旅途中,聊過了就過了,沒有保持聯係的人。

她上大四的時候,有一回坐車從太原回安徽老家。對麵坐著一個和她一樣大的男生,他們一路上一直聊,聊他的網戀,聊得挺高興的,但也隻交換了姓名,沒留聯係方式。

就在前不久,這位男士到了劉女士的單位,是他們公司的客戶。他坐在劉女士同事的座位上,當時她看著他很麵熟,但怎麼想也想不起來。後來他走過來交換名片,劉女士還對他說:“你很麵熟。”

他就說:“沒想起來?那個在火車上和你聊網戀的家夥?”

他們的關係還是隻限於此,沒再保持聯係。

在旅途中與陌生人交流,大多數是為了打發寂寞的時光,有時候是客套,所以,鮮有過後再交往的。這隻是他們把萍水相逢的人當作一性次朋友的表麵的原因,其深層原因兩個字概括“陌生”——隻是因為雙方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有些人把陌生人和朋友相比較,認為年齡越大,陌生人變成朋友的可能性就越小。他們不會把心事告訴一個陌生人。打個比方,朋友是正餐,陌生人不過是一個冰淇淋。向一個陌生人傾訴對問題的解決不會有任何的幫助,沒有意義。而朋友不同,那是一種溝通和對感情的維護。

因此,在旅途中,如果不是太無聊,有的人幹脆對陌生人保持距離。他們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遇到一個大侃特侃的,沒完沒了,那簡直比沒人說話還痛苦,但也不會表示出什麼拒絕的樣子,就找個借口離開一會或什麼的。

基於以上的因素,很多人一般都不會和萍水相逢的人保持聯係,因為她覺得陌生人,隻是一次性的朋友而已,不可能會成為今後永久的朋友。

當然有的人,覺得跟不跟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聯係,取決於對方的態度——對方真誠她也真誠,對方兜圈子,那隻好做一次性的朋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