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中國式社交(2 / 3)

在沈陽打工的小郝坐上了返回老家河北的火車。途中,他把家庭住址和電話留給一個初識的男子。很快,小郝的家人就接到小郝“病重”的消息,打電話的人還留了個賬號,讓其家人寄醫療費。家人為了不耽誤小郝的治療,寄了2000元錢。但是,10個小時後,小郝卻活蹦亂跳地回到了家裏。

小郝的事情警示大家,旅途中,千萬不要隨意將家庭住址、人員情況、工作單位、家庭電話號碼等告訴給剛剛結識的人。盡量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以免上當受騙。

基於發生像小郝類似的情況,林小姐除了工作需要,一般不跟陌生人說話,甚至有些拒絕。她認為,跟一個從不知來曆的人能聊什麼?無非都是些閑扯,沒什麼意思。所以,她每次出差旅行,都會帶上隨身聽,或一些書和雜誌,戴上耳機或翻開書,就等於告訴別人,別跟我說話。

很多人之所以對陌生人有著如此強烈的戒備心理,是因為他們或者身邊的人曾經遭受過陌生人的欺騙,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什麼拐騙啊,撿錢分贓啊,冒充乞丐行騙的騙子啊,這樣危險的陌生人,在人流湧動的街頭經常會碰到。特別是人流量大的車站、碼頭、廣場,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

所以,車站的工作人員也經常善意的提醒人們要小心跟陌生人接觸,各種形式的警示也是屢見不鮮。基於以上種種,這些人覺得跟陌生人交往,太危險,從而唯恐避之不及。

和陌生人說話,習以為常

有的人對陌生人諱莫如深,敬而遠之,卻也有的人覺得是習以為常的事,甚至有的人熱衷於跟陌生人閑聊的。這類人就是逮誰跟誰聊,拉著個人就說起個沒結沒完,常常讓人產生“話癆”之感,越是陌生人,他們越是恣意妄為,無所顧慮。

還有的人,對陌生人沒有什麼概念,他們認為,一回生、兩回熟,隻要互相看著順眼、有趣就行了;做人應該灑脫一點,用不著太拘束;壞人也沒那麼多,隻要自己有分寸,別人也不會怎麼樣你。

李麗就是屬於那種對陌生人沒有概念的那種女生。她電話簿上一堆名字,很多都是生人變熟人的。有時發短信發錯人,都能交個朋友。

她記得跟陌生人打交道最有意思的是一次逛街。

那天李麗心情特別好,一個人去逛街,也沒目的,東看西看。忽然看到一個男的,跟她差不多大,戴了頂灰色的毛線帽,帽子翻成一種很特別的形狀,挺奇怪的,但很好看。她琢磨帽子怎麼折,但老想不出。

很巧,不久後她又碰到他,他在一家CD店挑碟。那時真的是好奇,跑進去,裝作買碟,慢慢靠近他,有點像做賊。可能是盯得太緊,給他發現了。他突然回頭,她倒給嚇了一跳。他也不說話,很警惕地看著她。她一下子也不知說什麼,然後很快鎮定下來,理直氣壯地告訴他自己想看他的帽子。

他笑了,還很認真地教李麗怎麼折。最失敗的是他是從香港過來的,不會說普通話。她來深圳也不久,隻能聽一點白話。

還好,學折帽子也不用說太多,兩個人就“這樣、那樣”,外加點頭、搖頭地一個教、一個學,旁邊的人都看著,不過,他們那時好像都沒覺得不好意思。

學會後李麗就走了,也沒跟他留個地址什麼的。現在想起來,覺得特別好玩,有時戴帽子還會折成那樣戴。

從事編輯的葉小姐也是一個習慣和陌生人說話的人。她覺得,和陌生人說話,不需要什麼開場,和陌生人的開始就是一個眼神或者一種直覺。一般陌生人問路的時候,如果旁邊的人都不說或者說錯了,她都會主動告訴他。她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認識的。

那時候他剛從老家到長沙大學考美術,售票員把長沙大學錯聽成長沙大廈,所以,他快到站的時候,葉小姐就對他說:“你不要下車,我也是去長沙大學的,需要轉一趟車。”